「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當遭遇不幸或挫折時,你會怎麼做?害怕?逃避?還是勇敢面對?

該怎麼做,讓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告訴你答案。

個體心理學的誕生─自卑感

阿德勒(Alfred Adler),是二十世紀奧地利的醫師、心理治療師、兒童教育家,同時,也是與佛洛伊德、榮格並稱「三巨頭」的知名心理學家。

阿德勒幼年時,雖然生活富裕,卻因為罹患佝僂病而身體孱弱、行動不便,無法與一般的小孩一樣活蹦亂跳,加上後來發生兩次車禍與罹患嚴重肺炎,讓他在幼年時期就感受到死神常伴身邊的恐懼,也因為無法行動自如,使他有強烈的自卑心理。

然而,令人敬佩的是,阿德勒並沒有因為恐懼與自卑而放棄人生,在肺炎痊癒後,他立志成為一個醫生,拯救更多的生命。1895年,他從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博士畢業,開始從事眼科與內科醫療。在此期間,他接觸到許多來自附近遊樂園受傷的特技人員及小丑,他發現,這些人雖然都帶著各種先天的殘缺,卻成為表演一般人做不到的特技演員,他開始思考:「自卑感也許不是壞事,而是促使人進步與突破的重要動力!」就連阿德勒自己若是沒有經歷幼年種種的不便與死亡的威脅,讓他感受到生命的自卑,或許也不會成為醫生。

於是,以自卑感為出發點,阿德勒開始一連串的心理學研究,也開始轉而治療精神疾病,並提出有別於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佛洛伊德的看法。

過去真的可以決定未來嗎

阿德勒認為:如果人的過去與背景可以決定他的未來,那麼心理學家將毫無用武之地。心理學家不只是研究人的心理狀況,他還要告訴你如何去面對現在的情況,又要如何走出現在的困境。

可以看出,阿德勒並不認為人的過去可以決定他的未來,困境是可以面對並解決的;未來完全是人去創造的。下面整理出阿德勒心理學的五大要點(參考經理人月刊):

  • 創造性自我:環境或過去確實會影響人的行為,但是如何看待還是最關鍵的要素,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識創造自己的未來。
  • 目的論:一個人的行動是源自行動的目的,而非原因。也就是人做一件事是因為他想做這件事,而不是各種原因導致他今天做這件事。
  • 整體論:人的身體與心靈是一個整體,無法切割。也就是行為與意識是一體的,不可能發生「我很想做,但就是做不到。」對阿德勒來說,那只是「你根本就不想做」。
  • 認知論:人是以自己的主觀認知去看世界,結合經驗、喜好,再對其做出反應。就如同對於同一款遊戲,有人覺得有趣、有人覺得無聊。
  • 人際關係論:人的言行是為了人際關係而存在,如果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觀察他的人際關係模式就可掌握。

我們先撇開較社會性的人際關係論不談。

如果人連決定自己未來的能力都沒有,那他還能做什麼呢?必須關注的是,在挫折的影響之下,我們如何看待挫折,是以悲傷的角度思考,然後陷入負面自卑的「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認為「我就是這樣,做什麼都會失敗」、「我就是因為有缺陷才不及別人」或是「我就是如此,不管怎麼努力都會輸。」甚至,逃避自卑,開始以優越的態度保護自卑感,使自卑情結演變成更嚴重的「優越情結」(Superior Complex),認為:「要不是我懶得努力,我也可以成功。」那顯然只是尋找軟弱的藉口而已,無法從挫折的負面情緒中抽離。

不幸 有可能是自己故意造成的

實際上不難發現,這些心理時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很不巧地,困在自卑情結裡的人將無法面對問題並走出困境,在阿德勒的「認知論」裡,每個人看世界的方式各有不同,所以,當遭遇挫折失敗的時候,每個人看待挫折造成的自卑的方式也不一樣,而這種對自卑的認知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如果你選擇樂觀面對,相信「創造性自我」,認為:「只有這一次這樣,而我可以改變它。」並且掌握身體與心靈的「整體性」,積極作為,那你將會脫離失敗的泥沼並邁向成功;相反地,負面的人若困在「為什麼總是這樣」的迷思中,只能與失敗共存。

佛洛依德的「決定論」認為:人的背景與過去是決定現在認知與行為的關鍵。也就是說,你並不能責怪有些人天生的悲觀,是過去對他造成的影響。但對阿德勒來說,人的不幸,很有可能是自己故意造成的─因為不願意面對自卑,而造成不幸的延續。沒錯,決定論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找出不幸的「原因」,卻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但如果我們正視延續不幸的「目的」:「或許無法脫離不幸是因為我們根本不想脫離?因為這樣讓我們更加輕鬆,不用努力往成功邁進。」再進一步問:「如果這不是我的目的,那我應該怎麼做去脫離?」唯有如此導回正向的思考模式,著手擬定解決策略,才有改變的可能。

擁有勇氣 未來也將屬於自己

「心理學家的任務是,把絕望變成希望,讓人鼓起勇氣、聚集力量,做有用的事。」阿德勒窮其一生都在研究如何將心理學帶進人的「心裡」,他曾說:「我的心理學不是屬於專家的,是屬於大家的。」他努力帶領心理學從生物性走進社會性,真正地幫助人類解決問題。其實阿德勒心理學想要傳達的核心概念便是「勇氣」,但該怎麼擁有勇氣?

我想,第一,就是面對自卑感,捨棄不必要的藉口,例如:「我真的想…但我就是做不到」或是「要不是…我也可以…」等等;第二是自信,自信不是優越感,而是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去相信「沒有做不做得到,只有想不想去做」,給自己一個發揮潛能的機會;第三,是責任,在勇氣之前,必須要先扛起挫折的責任、未來的責任,甚至對社會的責任,只有扛起這些責任,勇氣才有被實踐的正面價值。

現在的你是否也身陷困境?

害怕,理所當然;但你也可以選擇勇敢。共勉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