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上瘋傳一段Simon Sinek的訪談,講述有關千禧世代在社會、職場上出現的一些問題。身為千禧世代,看完後真的感觸良多,也引發了許多反思。
以下整理訪談的重點,也提供一些想法,讓無論是不是千禧世代的大家都思考一下:千禧世代,到底怎麼了?
千禧世代是什麼? 他們怎麼了?
千禧世代(或稱Y世代),指的是1984年後出生的一群想要有使命感與影響力的年輕世代,在職場上卻常被認為難以管理、自我感覺良好、自我中心、不專注以及懶惰。聽起來很慘,對吧?這也讓上一個世代,如今身為管理者的「長輩」們摸不著頭緒:這群年輕世代,到底想要什麼?到底還有哪裡「不滿足」?
Simon點出千禧世代的四個問題:
家庭教育
千禧世代常被教導「你很特別」;也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不須任何努力;甚至最後一名都會拿到「參加獎」以茲鼓勵(原本是基於好意,但其實拿參加獎蠻尷尬的)。然而當他們進入社會之後,赫然發現,原來自己不是這麼的「特別」、也沒辦法想要什麼就得到什麼、更沒有父母的幫助、就連最後一名的「參加獎」都沒有了。現實徹底粉碎年輕世代的自尊心,使得整個世代的自尊心都比上個世代還要低得許多。
科技發展
千禧世代生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被FB、IG、LINE等等的社群媒體環繞著,讓他們能夠把挫折、壓力抒發到網路上,並希望得到回應與共鳴(有時候還真的會這樣紓壓),所以會不停地去在意讚數、留言,不停刷新。這是因為在使用手機的同時,人的大腦會分泌「多巴胺(dopamine)」,讓我們暫時感到開心的感覺,也可以麻痺焦慮。可怕的是,這其實和菸、酒、賭博一樣是有「成癮性」的,所以,當年輕人遭遇壓力與挫折時,常會尋求社群媒體的「安慰」,就像嗜酒成性的人一樣,遇到不順遂的時候,就尋求酒精的慰藉。但我們都知道酒不是壞東西,太多的酒才是壞事,就如同科技不是壞事,太過頭才是壞事,重點是失衡,而不是科技本身。
缺乏耐心
延續第二點,千禧世代習慣科技帶來的方便,也習慣「瞬間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例如,想買東西?上Amazon隔天就來了;想看電影?只要登入就可以看了;甚至想要約會,只要下載App都可以馬上滿足需求。但其實,工作的成就感、人際關係與感情建立,甚至他們所重視的「影響」,這些過程其實都是漫長曲折、困難而且有些混亂的,它們都是需要時間,無法被「瞬間滿足」的。
整體環境
在現今的企業環境中,缺少好的領導。和年輕世代的"發展"相比,企業比較關心數字;和年輕世代的"人生"相比,企業比較關心短期收益;和"一輩子"相比,企業比較注重單年表現。等於是年輕世代被丟進了一個不會幫他們營造自信心、不會幫他們培養社交能力、合作技能、克服數位時代挑戰的企業環境,企業甚至不會教導他們很多事情都是沒辦法「瞬間滿足」的,是需要長時間去努力的。更慘的是,不只企業不了解年輕世代,就連年輕世代,也開始責備自己。覺得自己無法克服這些困難,但其實不是他們的錯,而是整個環境沒有相互理解,也沒有提供協助。
以上為Simon的四個論點。
你對成癮的認知都是錯的?
在上述Simon所講的四點中,讓我們從「科技」談起。「手機成癮」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既然是成癮,那就不能等閒視之。約翰海利(Johann Hari)在他的TED Talk〈你對上癮的所有認知都是錯的〉中提到一個重要的關鍵:「人會不會成癮,是取決於整個社會。」
1970年代,心理學教授布魯斯亞歷山大(Bruce Alexander)做了一個老鼠實驗,將老鼠放在一個籠子裡,而籠子裡只有一罐水和一罐參雜海洛因的水(以下簡稱海洛因水),想當然耳,老鼠會因為喝到海洛因水而染上毒癮,導致每天喝海洛因水最終攝取過量死亡。但有趣的是,亞歷山大不認為成癮是主因是化學掛勾(chemical hooks,也就是吸食過就會上癮),他認為老鼠是因為沒事做,沒有連結(bonding),所以只能吸毒。於是他在籠子內另外設計了一個老鼠樂園,也放入了另外幾隻老鼠,老鼠們可以在樂園裡盡情玩耍、交配,而在有老鼠樂園籠子中的老鼠,竟然幾乎不飲用海洛因水!
但這畢竟只是老鼠實驗,那人呢?越戰期間,有兩成的美軍都有使用大量海洛因的習慣,也就是「成癮」了。當越戰快要結束時,這則新聞傳入美國國內,大家都很恐慌,深怕國家未來會有一大群癮君子,敗壞社會風氣。但真的是這樣嗎?普通精神病學文獻做了詳細調查,這群海洛因成癮的軍人,有95%沒有去勒戒所,卻都戒了毒癮,因為當他們重新返回家鄉,和家人、朋友都重新連結(bond)了。
到底是成癮,還是缺乏連結?
荷蘭教授彼特寇恩(Peter Cohen)曾說:「或許我們不該稱它為『成癮』,而是『連結』,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就是連結彼此,當我們健康又開心的時候,我們會很樂意與人連結;但如果我們心裡有過創傷或被生活壓力擊敗,你會需要和某個東西做連結以紓解壓力,可能是手機、賭博、毒品、酒精…,你就是會需要一個連結在,因為這就是人類的本性。」
答案不是很明顯了嗎?為什麼我們有事沒事就會拿手機出來滑,為什麼我們總是利用手機尋求「安慰」?是因為手機成為了我們無法面對挫折、無法成功與社會建立連結而轉向依賴的東西。而解決的辦法不應該是「戒掉手機癮」,而是重新與社會「連結」。
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是,與社會連結的「過程」事實上是很不容易的、是需要時間的、是需要努力的,成就感、人際關係、情感這些是沒有辦法「瞬間滿足」的,但我們仍要有足夠的勇氣與「耐心」去面對它。而對於「環境」而言,無論是不是企業,整個社會都應該去理解、教導、幫助年輕世代去建立社會連結,而不是懷疑與責備。
更多的機會與理解,而非批評
美國矽谷的專業線上教材租賃服務Chegg公司,曾經歷過千禧世代員工離職潮,執行長羅森格與管理團隊採取的作法是,撤除中階管理職位,以提供年輕世代更多參與計畫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展現影響力,增加與公司的連結。
此後兩年,Chegg公司Y世代員工的離職率每年下降五成,據羅森格的觀察,Y世代員工如果覺得在公司沒有具體貢獻就會離職,但如果公司提供適合的工作環境、給他們參與並且發揮的機會,他們將會無時無刻為公司賣力。
所以其實「手機成癮」只是一個表象,挫折、和社會「沒有連結」、不知「如何產生連結」才是背後真正的問題。這是每個世代都會出現的問題,而除了我們年輕世代真的該好好思考上述的問題外,若環境,不同世代間,能夠正視這些問題,去理解、以善意去幫助、提攜這些因為工作的使命感而急著產生影響力最終遭遇挫折的年輕世代,給予更多的機會,是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畢竟,我們年輕世代也只是想要在工作上獲得滿足與成就,為社會貢獻我們的價值,不是嗎?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