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叫你不好好念書,大學念得不好才領22K。」
是這樣嗎?一位三十歲的台大碩士吳駿盛,高中就讀南一中,學測73級分,畢業就進入台大社會系,研究所也讀台大,不管在長輩還是同儕眼中,他應該都有資格被稱為「人生勝利組」,但沒想到就在去年,30歲的他,畢業之後因為不想繼續學術生涯,毅然辭去中研院的助理工作。沒想到這一辭,就是失業八個月,儘管不餘遺力地投了五十多封履歷,面試了好幾間公司,但最終,還是沒有找到工作。
這絕非個案,也早非新聞,但你可能會因為他是台大高材生還找不到工作而震驚,我起初也這麼認為。根據資料顯示:台灣人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世界最高,20歲的淨在學率73%,但20-24歲的失業率卻高達12%,也是各年齡層中最高的。所以,回歸最基本的問題:社會新鮮人為什麼會失業?為什麼他們想進卻無法順利進入職場?
我們可以先從失業的原因來探討。一般而言,失業有兩個面向:
一、工作不要你
二、你不要工作
工作不要你
都讀到大學、研究所了,怎麼還會有工作不要你的可能性發生?當然有可能,例如缺乏工作所需專業、或是產業勞動市場供過於求,工作就有可能不要你。
根據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的調查,企業挑選人才的方式,履歷篩選以「專業技能」為主,而面試時則最看重「工作適應能力(如情緒穩定與抗壓性)」。
但反思我們所提供的學歷證明能夠傳達什麼訊息?除了畢業的學校、專攻的科系,然後就沒了。
於是,現在越來越少企業選材以學歷為優先,就台灣新創公司來說,幾乎已經不在乎學歷了。既然讀大學拿文憑也找不到工作,那讀大學要幹嘛?這是第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
另一方面,明明畢業之後擁有專業的技能,卻還是找不到適合工作的問題,以生技產業為例,根據台灣生技白皮書統計,每年全台從大專院校生技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將近有5000多名,但生醫產業技術職缺卻只有約2000個左右,代表剩下的3000名學生不是繼續至研究所深造,就是繼續待在實驗室做學術研究的助理工作,或是轉行,這是第二個要嚴肅以對的問題。
你不要工作
換個角度來看,有工作機會而不想要工作的可能性比較低?其實不然,試想,社會上有很多工作是我們可以嘗試的,例如前述中研院研究助理吳駿盛,他有工作為什麼不做?因為那不是他真心想要的、也不是他可以接受的,換句話說,我們找不到工作可能是因為我們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所以,我們該回過頭來問,自己理想的工作到底是什麼?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工作?這是第三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今天對自己的不了解 會是明天的失業
若我們仔細思考以上三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同時試著為這些原因找答案,也許就可能針對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也能進一步了解為什麼新鮮人(20-24歲,或八年級生)畢業之後失業率如此之高。
而我認為,這三個問題只有一個同樣的原因─「職涯探索」的缺乏。
過去高中階段,我不懂要探索什麼,只覺得考上一個好大學就是最主要的任務,也是對家人、師長負責的表現。三年半前,我如願考上清華大學生科系,不久卻陷入一陣迷惘:「考上了,然後呢?」突然間,我從一個高中生,變成大學生,然後,似乎就失去生活的重心與目標了。那時,聽課甚至不知道為何而聽、考試也不知道為何而考。
因為,我還不知道職涯探索是什麼。
大學不是文憑 而是犯錯與探索
直到大二開始,我開始迷糊地自我摸索,才逐漸感到大學校園中的資源豐富,那時我才了解,讀大學不是混一個文憑而已,而是應該在廣闊的校園中自由地探索,無畏地犯錯,嘗試去找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從模糊中漸漸摸出一個清楚的輪廓。
機會就在眼前 只要有所準備
因為有這一段自我探索,我才開始曉得學校外面有的是機會,困難的是,自己準備好接受挑戰了沒?同樣地,過去和我一起打拚的同學夥伴,看到的不是生技產業那2000個職缺,而是從探索中尋找生醫產業不一樣的可能性─例如生技產業與智財、生技產業與管理等的跨域結合,這些可能性也不斷地在現實環境中被證實,台灣各產業的確非常缺乏這樣的跨域人才,當前的社會與職場,能夠跨域整合的能力變得非常重要。
了解自己 就是了解自己的未來
而我,曾經在志願單上,毫不猶豫地填下六個生科系志願,如今,卻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過去的決定,老實說,不後悔是騙人的,但我仍必須為自己的未來負起責任,大二開始,我開始積極地參與活動籌備與各項實習,不停地自我探索,最終,接觸到「接棒啟蒙計畫」,開始學習品牌管理與行銷的任務,在過程中不斷嘗試與犯錯,累積經驗,也累積探索的成果,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在這方面的投入。三年來,無論是哪次活動、哪項實習任務都使我成長,儘管在探索過程中很猶豫,因為自己的探索犧牲了許多時間,也放棄了許多機會,但最後這些探索卻使我對未來的職涯方向越趨清晰,也不再像以前「只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迷惘與失落。
探索應該從何開始?
聽起來這是好事一樁,但我唯一後悔的是:「要是可以在更早的時候,或許高中,就開始探索呢?」至少,有機會去了解自己的職涯想像是什麼,例如了解並接觸自己真的喜歡的職業領域、產業的現況,至少了解,自己所處的社會到底長什麼樣子?需要甚麼樣的人才?
從加入接棒至今,我不斷地思考上述的問題。然而,逝者已矣,現在能做的,就是幫助仍在迷惘的高中學弟妹們,有機會認真探索未來職涯的可能方向。
接棒啟蒙計畫四年以來,致力讓社會上的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和學生相互接觸與互動,讓這群帶著善意的專家以自己的專業,引導高中學子自由探索未來自我發展的機會。
台灣有九成七的學子有職涯探索與規劃的需求,其中大部分在高一就應該開始思考未來,但這群學子,在現行教育現場上鮮少有自我探索機會,他們是否只能繼續迷惘下去?
若否,年輕學子的職涯探索,又應該從何開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