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上看到一篇文章,主要討論在中國引起一股風波的台灣節目《夜問打權》中所談到的中台經濟比較、中國網路科技產業的飛速發展等議題。節目中主持人最後問道:「你看到我們和大陸的對比,你不會害怕嗎?」該文章不僅質疑該節目對中台比較的正確性,也提供讀者許多不同的有趣觀點,例如主張雖然中台經濟發展有階段上的不同和差異,但也不必將今日中國的成功看得太樂觀…..等等。

台灣人愛比較 早就不是新聞了

「看到台灣和中國的對比,你不會害怕嗎?」

看到這裡,心中不禁糾結了一番。但台灣人愛比較,早就不是新聞了。

從課業、薪水、工作等生活的芝麻小事;到學運、婚姻平權、產業、經濟等國家大事,台灣人事事比較,不比不快。尤其講到經濟發展,台灣人個個都豎起毛來批鬥,與中國比較?那更是敏感!

的確,比較有它的好處所在,唐太宗曾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好處是,我們可以透過比較,了解自己的優勢所在,同時,也了解自己的弱勢,以之作為改變的參考,進而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

但壞處是,我們很有可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較裡迷失,讓「比較」佔據了篇幅,比較贏了,便吹噓膨脹自己;比較輸了,便苛刻以對,造成自卑的後果。在這樣的惡性比較中,我們卻忘記比較的本質只是為了作為「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的參考而已。

台灣人該不該害怕 很重要嗎?

現今的台灣社會,很明顯地陷入了後者比較的迷思。許多苛刻的批評,其實都來自比較背後的自卑心理,例如前段所述之中台產業經濟比較,其實深刻地思考一下,台灣人怕不怕很重要嗎?中國網路產業的大躍進很重要嗎?台灣與中國一較高下,很重要嗎?

重要的是,應該是在這樣的比較過程中,我們究竟能夠學習到什麼?得到什麼對於自身發展有實質的參考價值吧!例如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壓力下,台灣應該要如何靈活因應,走出世界?又如中國的網路科技的突發猛進,對於台灣網路產業發展而言,有什麼是值得注意的機會與威脅?如果單純比較只是為了一較高下,來膨脹自己虛榮感,只會淪為在這種無意義的比較底下,失去自己的主體性、喪失主見的社會,走不出屬於自己的路。再者,針對此一議題,台灣人就算怕了如何,不怕又如何?繼續這樣的比較討論只會剩下虛榮的膨脹和失意的自卑而已,不是嗎?

換言之,比較的目的與定位應該只是發展策略的一項策略式工具,不應該佔據整個社會討論的重心或重要的媒體篇幅,如此才能充分發揮比較的價值,否則,比較將會是一件很膚淺、也毫無意義的事。

比較之後 常常就沒有然後了

坦白說,教育也不例外。

台灣教育常常被拿來與西方先進的國家做比較,以此來凸顯出台灣教育制度的僵化與素質的低落等等。的確,台灣教育有許多不完善、難以令人滿意的地方,但這類比較式的論調其實大多都只是表面的蜻蜓點水,沒有進一步做更深更廣的討論,引來的卻是反效果,例如引來更多對於台灣教育現狀的不諒解,也就是說,透過這種比較論調點出了台灣教育的種種問題的所在、激起了群眾的負面情緒,然後呢?

然後,常常就沒有然後了。

上述這樣的比較行為變成了一種廉價的消費,增加整體社會的負面情緒,卻對實質的問題毫無作為。深入來說,我們比較台灣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為了讓台灣教育能夠更好,還是純粹為了比較(純粹想透過此法表達台灣教育就是爛)?仔細想想,芬蘭、美國、瑞典等歐美國家的教育方式真的適用於台灣嗎?還是,從台灣與西方教育的比較當中,你看出了什麼適合台灣教育的發展之道?有些人在這種膚淺的比較論述中草率又不負責任地在「台灣教育失敗」的論點上停滯作結;而有些人,在這樣的比較與反思中看見了台灣教育改變的契機,並且著手擬定策略、執行,用實際的行動去回應了比較的深刻意義。於是,台灣有了實驗教育;於是,台灣有了自學組織;於是,台灣有了接棒啟蒙計畫。

比較是一把雙面刃 你要如何用它?

近年來,台灣社會的不諒解與衝突逐漸增多,相互批鬥、斥罵的情形也日趨嚴重,光是過去四年間,台灣社會就曾經歷了許多大事,例如受到中國經濟衝擊所引發的學運、社運頻繁外,還有台灣內部的轉型正義、婚姻平權…等等社會議題。在世界迅速地翻轉變動的過程中,台灣自然不能置身度外,但台灣社會卻陷落在兩岸間、世代間、文化價值間的「衝突與調適」的磨合過程中,顯得動盪不安,加上台灣這種「愛比較」的性格,致使社會上的摩擦不斷地產生,負面情緒的不斷升高,社會上不同意見的群體更加無法相互理解與包容。

比較其實是一把雙面刃,究竟我們要沉淪在膨脹、自卑、憤怒和衝突的泥沼之中,還是正透過有意義與有深度的比較來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然後著手改變?

每個國家社會都有不同的問題必須面對與解決,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應只是從膚淺的比較中得到情緒的發洩,而是利用深刻比較得到啟發,提出改變的建設性意見或計畫,透過具體的行動不斷地嘗試、修正達到完善並解決問題,因為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策略只有最適沒有最佳,我們應該找出屬於台灣最適發展的一條路。

反之,如果我們過度沉溺在毫無意義的比較中,以別人的成功來責難自己,只會凝滯不前,離「台灣夢」只會越來越遠而已,你說對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