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末,新竹光復中學的一場變裝遊行派對因為納粹問題引發軒然大波,也遭到社會各界的嚴厲譴責。更有人重新針對了「台灣學生的國際觀」的議題討論,例如跟隨在光復納粹新聞之後的就是「台灣人的無知程度全球第三」的評論性文章。這類型無論研究、報導與討論的文章姑且不論真實程度有多少,台灣社會似乎又全體陷入了台灣人是否具備國際觀的爭論當中。

欠缺國際觀的台灣學生

不知從何時開始,類似「台灣學生國際觀低落」等等的新聞標題就已層出不窮,台灣學生的國際觀被媒體、教育界大老們毫不留情地罵得體無完膚,一方面覺得國際觀教育失敗之外,台灣學生也被批評得好像一無是處。

但真的是這樣嗎?國際觀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要擁有國際觀?

 

國際觀到底是什麼?

國際知名趨勢大師大前研一這樣定義國際觀:「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並且對這些事有提出觀點的能力。」為什麼台灣人特別需要國際觀?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認為:「貿易一直以來是台灣的經濟命脈,我們要明白製造的產品可以賣到哪裡、對方為什麼要買等等。台灣和國際經濟體系緊密結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關心國際事務便十分重要。」

簡單來說,國際觀是一個「知」與「思」的能力,也是身為一個台灣人必備的能力。因為台灣是靠國際貿易吃飯的國家啊!如果我們對世界趨勢與環境不了解,就像農夫不懂天時一般,隨時都會面臨天災導致農田崩潰瓦解的危機。台灣因四面環海而高度依賴國際貿易,所以一定要積極推動國際觀教育與國民外交啊!

事實上,國際觀應該要從小培養。為了與國際溝通,應注重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最好讓學生從小就能習慣在一個國際化的環境中學習,如此才能具備深厚的國際觀。

是大學國際化 還是大學生國際化?

我就讀的清華大學,2016年提出184位的國際交換生計畫(即台灣出國的交換生),校園內也有將近7.7%的境外學生(一共956境外生,其中包含3.7%外籍生,剩下為僑生、陸生等),是全台第二國際化大專院校,但清大真的很國際化嗎?清大學生,國際觀真的很強嗎?還是,國際化的,只是學校而已?也許你會覺得我在說廢話:高度國際化的學校,學生的國際觀怎麼會差?

但就實際情況而言,以清大來說,就算校園具有國際化的環境,例如有不少比例的國際學生、有很多以英語授課的課程,照理學生國際化與國際觀的程度應該很高,不過,一個校園是否具備有國際觀,實際上還是取決於學生本身。

具體來說,若你申請出國交換、或是出國遊留學,你不願捨棄舒適圈、鼓起勇氣主動與外國人(不特指白皮膚)交往互動在一起、發展友誼。如此一年後回國,相信你還是一樣,唯一改變的,只是「歸國學子」的空架子而已;若學校裡有很多國際學生(不特指白皮膚),你不把握機會與他們交流、交朋友、一起修課,相信學校再如何宣揚國際化的校園,也只是一個空殼子而已。

或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一定要和外國學生交流,才叫做有國際觀?我每天都有看國際新聞,也了解國際大事啊!」

你真的了解嗎?若我們只藉助「媒體」來了解國際世界,那我們還真的是以管窺天了!

 

自以為是國際觀的象牙塔

大二那年,我去英國牛津遊學,下了飛機,也下了一個決定:「都出國了,就不要天天跟台灣人在一起。」於是,因為室友的關係,認識一群義大利朋友,成天和他們「廝混」,後來廝混的圈圈隨著時間,越來越多人,除了義大利外,也有日本、韓國、比利時、西班牙等等的學生,和他們聊天,真的會發現過去自己對國際世界的盲點與錯誤認知。例如在國內我們常會羨慕先進國家的教育,尤其推崇西方的教育,但我們所指的西方,是哪個西方?

深入了解才發現:其實義大利的大學與台灣大學的學制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很多義大利的大學生也和台灣大學生一樣,盲目地選擇科系念書,大多數對學習沒有目標,對於未來也很徬徨…等等,日本亦如是。由此可知,不是每個國家都是我們所想的那樣,很有可能我們一直活在自以為是的「國際觀」的象牙塔之中。

經過上述遊學英國的經驗,讓我有深刻的體會,原來「國際觀」,不應該只是「知」與「思」,還有相互深度的「溝通與交流」,因為沒有溝通交流,你不會真的知道真實情況是如何,不會知道你所認知的「國際議題」在當事人的心裡是怎麼想的(例如二戰題材的電影、小說,例如鋼鐵英雄,日本常被拿來當作負面題材,說明戰爭的傷痛與傳奇故事,但這些題材的電影、文學作品在日本人心裏又是怎麼想的?都是很適合和日本人討論的議題,德國納粹亦然)。

高國際化的學校 低交流度的學生

清華大學的國際化程度表面上不容置疑,例如我在三年半的求學過程中,課堂上也真的遇到不少外籍生,但其實台灣學生對外籍生並不友善,倒不是充滿敵意的那種不友善,而是「不會主動接觸」的那種不友善。

就在上學期,我因為通識課程認識了兩個外籍生,一個是印尼外籍生,一個是尼加拉瓜來的外籍生。當我和他們聊到來台灣求學的辛酸時,他們說,來台灣求學確實有些辛苦,雖然教材都是英文,但是老師、同學都說中文,對於不會中文的他們來說,有點難融入課堂,也很少台灣同學會主動協助。舉例來說,很多課程會要求學生組成小組,並且要求小組成員一起合作完成專案,像這種學習就需要全體組員一起討論內容,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除了可以觀察到台灣學生只習慣用中文討論之外,外國學生根本無法參與,他們只能在旁邊靜靜的聽,然後莫名其妙就有了一個結論。

外籍生在這樣的小組環境中無奈地說:「反正你們台灣人到最後都會分配工作給我們,所以其實也還好。」但這真的是我們要的國際化?是我們要的國際觀?一個擁有眾多外國學生的學校,實際上的溝通與交流的學習場域卻不多。

勇氣 是培養國際觀的第一件事

其實,若我們真的要培養國際觀,應該要先有「走出舒適圈」的勇氣,勇敢地去和那些外國人接觸互動。我相信台灣學生對外籍生所表現的不友善,實際上是來自對外語能力自信的不足。最常見的是,怕說外語的時候犯錯,怕沒辦法將自己的意思表達完全,但其實那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只要有勇氣且樂意積極主動和外籍生們親切地聊天交流,一定能從他們身上體驗到自己文化與生活上和他們的不同處還有相同處,然後才有可能慢慢建立所謂「國際觀」這回事。這真的不是媒體、名嘴或評論家們嘴上的詞彙而已,而是要依靠我們有勇氣的與外籍生親切地接觸聊天,除了展現我們的人情味之外,同時還要勇敢地去親身體驗與虛心學習不同文化與生活的學習態度。

國際觀的「知」與「思」是接收與沉潛,之後呢?沒有與外籍朋友「溝通交流」的國際觀,根本只是個半吊子的國際觀!所以,國際觀說到底不僅是是外語能力而已,而是一種勇於接觸、沉潛、互動、溝通與交流的態度,如此我們無論身處何處,都能用「國際觀」的態度,和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交朋友,了解彼此。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