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思考幾個神奇的問題:
為什麼蘋果電腦明明就和其他電腦公司一樣,都擁有最好的員工、相同的廣告商、顧問、媒體,卻如此與眾不同?
二十世紀初,萊特兄弟絕對不是唯一想要發明飛機的人,也絕對比不上那些擁有投資、工程師與媒體關注的團隊,為什麼最終卻是他們帶著人類飛向天際?
二十世紀中葉,馬丁路德金恩絕不是當時最厲害的演說家,也不是當時唯一受到人權迫害的人,為什麼卻是他領導美國人權運動?
你想過這些為什麼嗎?這些人、品牌,吸引人的地方到底在哪裡?
我們買的是信念 而不是蘋果電腦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but why you do it."
美知名作家Simon Sinek研究這些神奇的例子後說:「我有一個發現,而這個發現深深地改變了我對於世界運行的看法,還有我生活的方式。」
黃金圈
「Why、How、What」
一般而言,我們的溝通與理解模式習慣由外而內,因為What是最淺而易見的,進一步會了解How,最後才理解最模糊的Why。很少人或組織知道為什麼他們要做這件事,出發點是什麼,信念與初衷是什麼(Why)。
每當我們要去推銷產品時,我們總是會吹捧產品有多好、如何精緻,但讓我們來看看,蘋果由內而外溝通方式:
「我們相信我們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在挑戰現狀,我們相信要以與眾不同的角度思考。我們實踐理念的方式,是讓我們的產品有精美的設計、而且非常容易上手,噢!我們湊巧做了一部很棒的電腦,如何,想要買一台嗎?」
不過只是改變資訊傳達的順序,卻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原因是,我們不會因為誰做了什麼偉大的產品就買單,我們會消費的,是一個公司的初衷與信念,是一個為什麼。
堅定信念 萊特兄弟的成功祕訣
在生意失敗的時候,人們大概會歸納三個原因:「沒錢、錯的人、不景氣」。
二十世紀初,美國Samuel Pierpont Langley,在當時一片飛機熱的時候,受到國防部的資金委託研發飛機,於是,Langley聘用了當時美國的菁英,那時的他備足了我們普遍認為成功的三個要件─錢、人才與市場,就連紐約時報每天都追蹤報導,但為什麼我們從沒聽說過Langley?
我們熟知的,卻是來自俄亥俄州的萊特兄弟─只靠著單車店小本生意來支持飛行夢,甚至在他們的團隊中,一個大學學士都沒有,相反地,他們只是堅信著他們的夢,他們堅信「可以」搞出飛機,並改變世界運行的軌道。
1903年12月17號,萊特兄弟在天空滑翔,從此改變了世界。而Langley也在那一天辭職了,因為他不是真的想研發飛機改變人類的生活。
我有一個夢 馬丁路德所相信的美國
25萬人,在1963年的八月,頂著豔陽站在林肯紀念堂前,聆聽一席世代流傳的演講─【我有一個夢】。
但你知道嗎?當時沒有發出任何一張邀請函、也沒有網路可以確認演講時間,25萬人卻仍在林肯紀念堂前準時出現。
馬丁路德金恩並不是當時唯一受到迫害的人,也不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演說家,他的想法有些甚至很糟!可是為什麼他卻能夠鼓動25萬人從各地千里迢迢來到華盛頓?
因為,他從不和人們說,他認為美國哪裡應該改變什麼,而是:「我所相信的美國應該是什麼樣子,我相信,我相信,我相信……。」於是,他吸引了一群相信他的信念的人,並且散播出去,一傳十,十傳百……最後,25萬人並肩來到林肯紀念堂前,聆聽這場轟動世代的演說。
所有人的出現都是為了他們自己的信念,他們的夢,對於美國的想望。他們確信,美國應該像金恩說的那樣,而不是現在這樣。這也是為什麼金恩的演講叫做【我有一個夢】,而不是【我有一個計畫】,能夠驅動自己與感動人心的強大動力,永遠是那個「為什麼」。
人生的必經之路 去尋找一個「為什麼」
曾經在一篇台大生分享歐洲留學經驗的文章中看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反思。其實歐洲學生並沒有比台灣學生聰明,做事情的效率、與解決問題的方法(What、How)也不見得比台灣學生優秀,那歐洲學生與台灣學生到底哪裡不一樣?
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了解「為什麼」做事。
大部分的歐洲學生在高中畢業的時候,會Take Gap Year去世界各地遊歷,體驗不同的生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跨出舒適圈」的探索。對18歲的我們而言,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但對他們來說,那卻是再正常不過的必經之路,探索自我,思考接下來為什麼而活?為什麼要念大學?甚至為什麼我應該存在?
成功絕對不是偶然,在夢想的背後,一定有一個非常堅定的信念在支撐著。我們也許不用高談闊論像蘋果、金恩和萊特兄弟那樣偉大的成功、偉大的夢,但從現在開始,我們都應該要思考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為什麼」─你的信念是什麼?你所相信的世界是什麼?你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因為我們的人生,從問「為什麼」的這一秒才正式揭開序幕。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