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篇【誰叫你不好好念書!社會新鮮人究竟為何會失業?】文章之後,無意間引發了許多朋友的討論,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高中的導師在閱讀後的反思,她問我:「過去在高中時期,我是否對學生做了什麼?」
「我應該,」
「沒有很鼓勵學生朝生科發展吧?」
自己的人生 請自己負責
這不禁讓我深深感到抱歉,也萬分慚愧,從大學至今的探索,我都覺得選擇生科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每次,當我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時,我總是把填志願當下做的決定說得多麼懊悔,好像很渴望可以重來一次。儘管那時,把六個志願全部填滿生科系的我,又是多麼堅決。這樣的心情,對教授生物的導師來說,好像有些不公平。
第一,人生的探索與選擇從來就不是別人的事,自己必須為自己的每一個決定負責。這不僅很困難,也很殘酷,因為這是自己的人生,老師在學生做每一個決定的時候,也只能從旁協助。
第二,儘管台灣生技產業的困境眾所周知,但我還記得高中時物理老師在課堂上語重心長地和大家說:「選一個你真正有感的人生,不要為了錢或前途,犧牲自己想要的抉擇。」而我的導師自始自終也是秉持一樣的態度,我想,她並沒有特別鼓勵學生朝生科發展,而是積極鼓勵學生「朝自己想要的那個領域」發展吧。
但在即將畢業的此時此刻,再問我一次對於當初的選擇感到後悔嗎?我想我會說不後悔,反而很感謝自己當時的執著與老師的協助。因為當我真正進入生科系就讀之後,才真正體會到「這不是我想要」的感覺,那個啟蒙的瞬間,那個「我不能再這樣下去」的瞬間,才激發了那份自我探索的強烈動機,這也造就今天我自認蠻豐富的大學生活。
其實很想幫助學生 但又該怎麼辦
除了對導師深感抱歉與慚愧以外,看到老師反思之後的懊悔,我也有些不知所措。但這不就是現在教育最大的挑戰之一嗎?師在指導學生職涯發展的選擇上,雖然很想幫助學生,但實際上,真的能幫助學生的十分有限,一方面,大部分老師與產業接觸少,難以細膩且全面地了解現在台灣產業的現況發展;令一方面,老師也沒辦法幫學生決定人生,殘酷的是,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記得去年八月時,與接棒啟蒙計劃創辦人Ryan一起去新北市新莊高中與輔導室洽談合作事宜。當時,輔導室的操組長一語道出老師們長期以來的困難與挑戰,每到考試將近的時節,看到學生沒什麼動力讀書,也不知道為什麼讀書的時候,老師們總是感到很無助,明明大考就迫在眉睫,卻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學生:「我們能做的,真的很有限。」操組長如此說道。
無論教育如何改變 社會支持總是最重要的
這就是接棒啟蒙計劃存在的使命。我們都知道台灣的教育有問題。若要翻轉教育,必須要政府、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社會都到位才有成功的可能。但無論如何,社會的善意都是最不可或缺的,尤其在職涯探索的領域更是如此。所謂社會善意,便是來自各行各業,想幫助學生的專家們。這群專家知道他的領域在幹嘛、自己所處的產業目前的狀況。在職涯探索方面,只有他們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了解這些資訊。
如前篇文章所述,根據台少盟的統計,台灣九成七的青少年有職涯探索的需求,其中多數從高一就開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未來方向。這項統計結果說明,青少年學生是真的有這方面的需求,但大多數高中考生在選擇大學科系時,還是懵懂地選擇了自己的未來,導致台灣有五成已在工作的年輕人後悔當年的選擇,六成六自認學非所用(根據yes123的調查)。
也許在學生時代,你會想要當設計師、律師甚至企業主管,然而你真的了解這些職業嗎?在了解之前,那些都只是盲目地在為讀書考試的努力找一個理由吧?或是,只是因為對於某領域較有感覺而一廂情願地認為那就是我想發展的領域(就像我高三一樣)?
但如果可以將這股社會善意引進校園中呢?以他們的專業與經驗,與學生近距離分享、接觸、交流,是不是會改變些什麼?我想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在足夠的資訊、不同領域的業師指導之下,學生對於職涯一定會有不一樣的認識與體會吧!實際上,從接棒啟蒙計劃近年來五十幾場職涯探索的各項活動中,我們得到學生的熱烈回響,說明教育改革真的需要社會上各種善意的投入。
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社會上總是充斥著許許多多對於台灣教育現行體制的斥責與批評,但我認為最無辜的便是老師們。無庸置疑,老師們是真的想幫助學生的,但談到個人的生涯或職涯發展,老師現階段能做的事卻很有限,甚至也會有些迷惘與徬徨。當昨天導師反問我:「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的當下,我的心真的很是糾結,除深深感受到導師的擔憂與關心之外,也不禁思考,老師在學生生涯的抉擇上到底做錯了什麼?什麼錯都沒有。同樣的,身為學生的我們,其實也不必自責,只要我們對於自己的生涯的抉擇不後悔時,就是了不起,負責了。
但在選擇之前,其實我們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而這也是接棒啟蒙一直存在的原因。
說到這裡,又不禁再呼籲:台灣的社會從來不缺少批評,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善意與行動。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