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六年九月十八日的夜裡,桃園棒球場的觀眾席亮起了點點光明,聚光燈打在打擊區上,一個揹著52號球衣的身影,一副沉著模樣─握起球棒,他抬腿,踏地,轉腰,揮擊……這一揮,彷彿將台灣帶回了世界的舞台上;這一揮,揮走了所有的眼淚與不捨;這一揮,在台灣人的心中,畫下英雄的模樣。
「陳金鋒,全壘打!陳金鋒,全壘打!陳金鋒,全壘打!哇!!」彭湃的歡呼聲迴盪在他出現的球場上,每一顆揮出牆的球,人們都如此興奮反覆地喊著。
陳金鋒,人稱「台灣巨砲」,是中華隊的不動四棒,在世界賽中,以精銳打擊重創許多王牌投手,以長打著稱。他不是天才型球員,許多人卻都叫他「鋒神」,不只是因為他在球場上的精采表現,更多的,是他堅持到底的精神。
追逐夢想的堅毅 從煮麵開始
一九八七年,陳金鋒從「煮麵」開始了他的棒球人生。為了進入善化少棒隊,他每天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慢跑,然後按隊上菜鳥傳統煮麵給全隊吃,日復一日,讓大家留下他始終如一的「堅毅」印象。出國比賽回來後,更是咬牙練習,沒有鎂光燈,沒有蜂擁而至的採訪,在盡情揮棒的激情過後,又是苦澀、枯燥與無止盡的訓練。
高中時,只要閒暇,他總是拿起球棒,不停地練習,或是做體能訓練。每次朋友們要出去玩的時候,打開他的房門,總是看到他在勤奮地鍛鍊自己─那份執著,深深感動了他身邊的人,而對他來說,那只不過是他「該做的」。
開拓台灣旅美道路 稱霸小聯盟
一九九八年,他21歲,在曼谷亞運會上,就從大聯強投、號稱「高麗特急」朴贊浩的手中揮出全壘打,台灣球迷歡聲雷動,因為這一棒,打出台灣穩穩站上世界舞台的希望,也讓大聯盟道奇隊不再猶豫簽下陳金鋒,從此,陳金鋒開拓了台灣球員旅美的道路。
身為先驅者的他,獨自在小聯盟苦熬,相較於過去的環境,美國更加競爭與艱苦,儘管如此,隔年他依舊拿下年度小聯盟最佳球員,隨後以代打身分站上大聯盟打擊區,敲出一支安打,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個站上大聯盟打擊區的選手。儘管在大聯盟的守備表現不盡理想,而再度被下放小聯盟,陳金鋒的堅毅,讓他創下小聯盟3A拉斯維加斯51區隊個人打點、全壘打最高紀錄。
再強的打者 也要被三振
除了在美國的精采表現之外,陳金鋒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在國際賽事中屢屢為中華隊打出破口、帶來希望的打擊。他曾在日本強投松坂大輔、上原浩治手中分別敲出安打與全壘打,在中華隊被強敵日本壓制的低迷中,揮出一線光明,也一掃台灣對國際強投的恐懼。
然而,再強的打者,也要被三振。
二零零六年中日職棒大賽,這時的陳金鋒已回國加盟La new熊隊,第一次和日本火腿隊的達比修有在球場上對決。當時的達比修,七局投出十個三振,只被熊隊隊友黃龍義敲出一支安打,就連陳金鋒都吃下兩次的三振與一次的雙殺打。
低著頭下場,在場的觀眾都知道有多麼沉重。一如往常,他沉默不語地,面對著剛剛被三振的打擊區,頭一沉,他站起來,走進休息室,重播著被三振的畫面,尋找問題。他告訴我們,在改變之前,要先面對失敗。
全神貫注 做好每一次的揮擊
隔年,亞洲棒球錦標賽,在前進北京奧運的最後一場資格賽,陳金鋒再度對上強投達比修有─壞球、好球、壞球、壞球…….在一好三壞的情況下,「選個保送吧!」旁邊的人如此說道,但下一球,他毫不遲疑地全力揮棒,猛地一響,很高,很遠,落在中外野的牆外,是一顆兩分砲。場上、電視前的觀眾,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為他瘋狂喝采,因為他體現了一個「打者」的尊嚴。
記者每次在賽後訪問他如何看待哪次哪次打擊的時候,他始終如一,告訴大家不用去想壘上有幾個人,也不用去想現在有幾分,專注在每一次的揮擊,發揮最好的自己,那就夠了。也正是因為這份簡單的信念,讓他帶領台灣人一次又一次地看見希望。
英雄的模樣 是信念與態度的作品
「我是屬於當下的,因為我覺得學會當下,你才有辦法面對所有複雜的問題。如果我一直活在過去,就不會有今天的我。」
二零一六年的今天,他38歲,正式從棒球界引退,無論我們有無參與到陳金鋒帶來的黃金年代,但我想他留下的,遠比球場上鋒砲炸裂的激情和淚水還要多太多。
一個優秀的運動員,不會只是表現優秀而已,態度,才是決定他留在世人心中的模樣。陳金鋒的堅毅,不僅給他身邊的人一個深深的印象,他勇往直前的精神,更掀起了球員旅美的風潮,成為台灣棒球的開拓者和許多新興球員的偶像,默默地領導著台灣棒球走向一個新的紀元。
一如他所說:「勇氣是面對失敗,而挑戰是面對成功。」無論比賽現在進行到哪,對面有幾分,壘上又有幾個人,去面對當下,盡全力把最好的自己表現出來,不管結果如何,至少在當下,你都盡力了。看似鼓勵又似安慰,一個簡單的信仰,或許你會覺得很古板,但他確實秉持著這個信念,帶領中華隊、帶領台灣在世界上閃閃發光。
鋒哥純粹的熱情、堅毅的態度與始終如一的信念,不只讓我們看見成功的關鍵,也讓我們知道希望兩個字怎麼寫。
他,陳金鋒,是中華隊永遠的第四棒,多年以後,我想我還是會記得,曾經,有一個沉著的背影,在球場上一次又一次地勇敢揮棒,帶領大家飛越全壘打牆。
謝謝鋒哥,總是讓我們在迷茫的黑暗裡,看見光明。
「不要去怨環境,要問自己有沒有改變的勇氣。」 讓我們共勉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