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關鍵評論網中看到一篇文章〈大學的第一課:這世上沒有任何一人要為你的虛度光陰負責〉,文中講述一段大學生的聊天對話:
(吃飯時隔壁桌的人在聊天⋯⋯)
男生A:欸,上大學好閒喔,根本每天只要想晚餐要吃什麼就好。
男生B:對啊,都不知道在上什麼。你們政治系在幹嘛?
男生C:政治系很無聊,都在上什麼思想理論,沒什麼用,只有一兩堂感覺稍微有用一點。趕快轉法律系好了,或者轉社會系。
男生B:社會系跟社工系是一樣的對不對?
男生A:不一樣啦,社會系是要考公務員的,社工系是要當社工的。
男生B:啊那C你轉社會系,你就會比較有興趣?
男生C:應該至少比較有用吧。不然以後不知道要做什麼,難道要走學術路線嗎?
————(以上節錄刪改自某大學某餐廳的對話)————
「社會化」的思考模式
這樣的對話模式是不是覺得心有戚戚?尤其是身為年輕世代的我們?
從整個產業、社會的角度,來批判、評論一個生涯選擇(科系、工作等等)的對話模式,似乎是年輕的我們向長輩們提到未來規劃時才會遇到的劇情吧?
而這個劇情卻活生生地發生在大學生的聊天談話中,不覺得很奇怪嗎?上了大學之後,我們的思考模式好像也跟著「社會化」了。
當我們在自以為地評論不同的選擇時,你真的想過現在社會的樣貌嗎?你真的了解目前產業的情況嗎?還是,你只是以過去的經驗與成見,看待現在的社會與產業?
脫節的成見v.s.瞬息萬變的世界
事實上,相較於上個世代,年輕世代所面臨的社會已經有非常大的變化:現在的社會分工是以前幾百、幾萬倍的複雜,且變化速度非常地快,這都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我們也都同意,可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我們卻仍以同樣的角度成見去評論選擇、用同樣的教育去訓練學生,這也難怪從我們這些「孩子」彼此聊天的過程當中,可以發現我們不知不覺也變成以下刻板的思維了:
「學XX沒飯吃啦!」
「XX產業又不發達,以後沒前途,你還是乖乖的%$&@#)$*比較好吧?」
「這個科系以後到底要做什麼啊?轉個系比較實在,快逃啊!」
長輩們希望年輕人做對的選擇、做輕鬆的選擇、做安全的選擇,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其實也是心懷感激,但現實是,若這樣的思維是過往世代的經驗與成見,套用在現今的社會,其實是不恰當的,更具體地說,是脫節的。
乖乖聽話 卻更加迷惘?
上個世代做這些評論與批評,是無可厚非的,畢竟不同世代的生長環境都不一樣,但正是因為不一樣,才更要去思考這樣的批判是不是對的,因為長輩、家長的每一個建議與評論,都「很有可能」影響這個世代的生
涯選擇。因為這樣的思維,真的深深地影響著年輕世代的我們。
而這樣的思維和當前「即將出社會」或「剛出社會」年輕世代的徬徨絕對脫離不了關係。過度單一的選擇,過度一廂情願認為「社會應是他們說的那樣吧」的想法,讓我們在面臨這樣瞬息萬變的社會時,亂了腳步,焦慮而不知所措,也陷入更深的迷惘:「為什麼我都乖乖地順著長輩的話做了熱門科系的選擇了,該學的我都學了,我還是不知道我的未來在哪裡?」
yes123求職網於2016年6月23日到7月6日以網絡問卷抽樣調查未滿40歲、大專院校畢業、現有正職的會員,共收到1395份有效問卷。
50.5%的受訪者後悔當年的選擇,其中28.3%畢業求職後覺得後悔,求學期間就後悔的有22.2%。6成6受訪者自認「學非所用」;「學非所用」者月薪2萬9408元,比自認「學以致用」者月薪4萬3133元,少了3成2。
未來,時代的重擔即將由年輕世代來接棒,然而上述這些問題卻依然存在,長輩既然無可厚非,也不會是年輕人的錯,不過這些問題真的無解嗎?其實,這些問題與現象正反映出台灣整體教育必須大幅改變的重要警訊。
教育專欄作家謝宇程在〈未來有問題〉中提到
,過去的學校,像是一道厚厚的高牆,將社會與學校隔開,因為過去認為社會是充滿誘惑的,是危險的,學生應該在學校裡安全地學習知識與技能,以為學好學滿之後就能夠走出校園順利面對社會的挑戰。
或許,在過去的社會中,這樣的方法可能是可行的。但依照現在年輕世代普遍的問題來看,似乎是失敗的。
批評改變不了任何事 放開彼此是第一件事
我們應該從「教育的定位」開始改變起,新世代
的教育不應再是「厚厚的高牆」,將安全的校園與危險的社會隔離,而應該是一個「透鏡」,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觀察社會與外在世界的變化,了解社會上有成千上萬的可能性,透過這個「透鏡」讓學生能夠看得更遠、更清楚未來的長相。而這些過程都是需要與社會與職場專業的資源連結,才有可能辦得到,也就是說學校不應是一個學生與社會的阻隔,而是連結的管道。
接棒啟蒙計畫四年多來積極與台灣各地高中職學校合作舉辦50幾場活動,目的便是將龐大的社會善意資源帶進校園中,讓這些在職場上馳騁多年的專家們能夠走進學校,變成學生們的「業師」,將世界的變化、現今社會的情況還有自身的經驗、故事分享給年輕世代,讓年輕世代可以看到社會上千萬種的可能性,也更具體地了解不同職業,不是只靠一廂情願的「想像」來與社會連結。
最重要的是,家長們在改變教育的過程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若是家長能夠放開過去經驗的思維,看清社會的現況,了解世界「充滿可能性」的現實,新的教育自然而然可以被支持,如此,改變也就順理成章。因為,前輩們的思維不僅決定了下一代的教育,也影響著下一代對於世界的想像與思維。
一片葉不會枯黃 除非整棵樹的默許
黎巴嫩詩人哈里利‧紀伯倫曾說:「一片葉不會枯黃,除非整棵樹的默許。」或許,這應該是我們面對問題的新角度。
上個世代在即將退出社會核心的同時,年輕世代也接棒進入社會。長輩們總是希望年輕人可以擔起時代的重擔;時下的年輕人卻很徬徨,既不了解世界,也看不見未來。長輩們的批評與期許,未免有些不切實際。
其實,我們都該放開彼此一些,對於年輕人的自主選擇,少一些評論,多一點了解與鼓勵。這個世代必須尊重與理解長輩的關懷與疼惜,上個世代的長輩也必須打開心胸,去接受社會的變遷,充分放手讓年輕人勇於嘗試。因為在校園圍牆外的世界,真的充滿無限的可能性,千萬不要畫地自限了,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為食神!
最後,在這裡順便以一個年輕世代的身分提醒大家,農曆新年又快要到了,面對眾多的親戚朋友「長輩」們對你未來選擇的評論,你準備好接招了嗎?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