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兩千七百多年,東周式微,諸侯相互稱霸為王,逐鹿中原,爾虞我詐,征戰沙場,無一不想擴張領土,甚至一統天下。後人稱此亂世為「春秋戰國」。
相信大家以前讀歷史都有讀過,也知道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有著許多精采的故事,文人雅士、諸子百家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亂世中醞釀並宣揚各式各樣的思想、治國之道。
春秋戰國只有百家爭鳴的可能嗎
但每次讀到這段歷史,都覺得非常可惜。百家爭鳴下,很多思想都在競爭中而不被重用,各家人物都要透過辯論一較高下,好像每個思想家都不容妥協一樣。像是濠梁之辯,莊子與惠子辯了半天也辯不出個結果;又例如孟子,善於辯論,以一句「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的氣魄震懾天下。
然而,為什麼要以「捨我其誰」來體現思想的尊卑?為什麼這些思想家非得以競爭的方式爭取諸侯的重用?兩千多年來,我們只看到了諸子百家「說」了什麼,卻從未聽聞他們「聽」了什麼,又怎麼「溝通」。
想像一個有趣的畫面,有一天這些思想家不再駁斥對方,而是心平氣和地圍著暖爐坐下來,開個圍爐會議,「聽聽」彼此對於現況的想法,分析社會問題,好好聊聊當今之世,要如何調和、運用百家思想,最終取得一個「共識」,然後一起「合作」向外推廣諸子百家的成果,那又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創造價值 不一定要爭得你死我活
兩千多年前,諸子百家沒有合作的概念,相互競爭,成王敗寇,許多思想也在這樣的亂世中漸漸沒落。但反觀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國家的競爭、企業的競爭、大學的競爭、學生的競爭,我們與諸子百家沒有太大的差別,大家都要「競爭」,好像只有透過打倒別人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但真的是如此嗎?讓我們回想一下剛結束的里約奧運精彩畫面:女子5000公尺預賽中,紐西蘭的漢布琳和美國的達戈蒂諾因為不小心絆腳而相繼倒地,當她們再次爬起來時,卻不是各自繼續,而是相互扶持,合作完成她們的比賽,完美地體現運動家精神,也讓不少觀眾紅了眼眶,那時的你還記得誰贏得了預賽冠軍嗎?不記得,因為你也認為眼前的這一幕,是比贏得冠軍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不是嗎?
我們可以戰學校 戰科系 因為我們一直在戰場上
台灣教育則不然。舉一個例子─「考試」,考試本身就是一個競爭型的教育模式,只要有考試,就會有高低之分。適當的考試是評量學習成效的方法之一,但「過度重視」考試,則會讓每一張考卷都變成一場激烈的戰爭。所以當我們走過自習教室,看到的,是每一個考生埋頭打拼「自己念自己的書」,鮮少有「一起合作完成考試」(作弊除外)的例子。所以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因為分數的高低,大學生也就難免會有「戰學校」、「戰科系」(意指不同大學與科系的學生以分數相互攻擊)等等的負面現象了。而這些分數不及別人的學生,面對這樣的社會壓力,便顯得更加渺小,更加不知所措了。考試創造了一個羅馬競技場,活下來的,就能夠接受觀眾的歡呼與掌聲;而那些倒地的,只能黯然退場。就好像春秋戰國那些辯不贏別人的思想家,逐漸凋零沒落。
教育 也能有不一樣的選擇
不過,芬蘭在最近一次的教育改革中,以「合作」為出發點,讓學生從原本的競爭模式轉換為「合作」關係,他們改變一百年來不變的「排排坐」的教室模式,用主題教學的方式,讓三、四名學生組成小組協力解決問題並且提升溝通能力與互動頻率。因為他們相信,在合作的學習環境下,學生不但能夠提升學習的效率,也才能真正學會「互相尊重」。
台灣自從2014年底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至今已有19所新設的公營實驗學校。也已有許多教育組織以「專案學習」與「溝通合作」為方向,試圖提供一個不一樣教育模式的選擇。接棒啟蒙計畫在生涯探索KNOW活動中創造一個讓高中生能夠相互溝通合作解決問題的場域,學生們組成小組,針對他們有興趣解決的社會問題為主題進行討論與開放學習,例如「提升國家生育率方程式」或是「搶救街友大作戰」等等,專家也會從旁輔導,最後一起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中,每個人不但能夠在合作中了解如何協力解決問題、了解社會與世界,同時也可以探索「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如何和別人「合作」。
競爭是宿命 合作卻是人類活下來的方式
無論如何,競爭,也許是宿命吧!但競爭背後的目的究竟是什麼?除了競爭以外,我們是不是能夠發展出合作創造價值的可能性?再回顧一次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如果今天諸子百家能夠聚在一起,相互溝通合作,創立一個「諸子百家啟蒙計畫」,向各諸侯國推行他們合作想出來的解決方案,或許,這樣的春秋戰國將會很不一樣!尤其教育更需要少一點競爭、多一點合作,畢竟,教育的本質,不是為了製造出更多的「菁英」,而是讓每一個學生可以快樂無虞地探索世界、探索自己,並且幫助學生找到自己與社會的連結。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