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啟蒙編輯室   接棒故事專欄  2017/5/31

記得七年前,在國三的一次歷史期末考裡出了一道題目,考倒了在場的基測準考生。下課鐘聲一打,全班譁然,開始聚在一起熱烈討論那道「課本上根本隻字未提的」艱深題目。

說困難,其實也不難,題目問的是:「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不同,要同學們從每個敘述裡去判斷何謂事實、何謂解釋。對於國三生來說,要判斷確實不難,但結果是,大部分的學生不僅無法判斷,也不了解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所代表的意義。

事實 v.s. 解釋 思考在哪裡?

為什麼我們要區分「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別?簡單來說,「事實」是客觀的闡述;「解釋」是對事實的主觀解讀,如果我們在學習歷史時沒有建構這兩者的概念,課本上面寫的照單全收,那我們將失去自己對歷史的主體觀點,學習歷史的過程也將變成欠缺思考、單純又毫無意義的單選題。不只是學習歷史如此,事實上,在我們的教育歷程中,我們大多都只是「知道」了知識,卻不曾「理解」知識,更別提「運用」知識了。

「課本上有寫這個嗎?」下課後,相同的疑問此起彼落,這道題目,確實考倒了我們。多年後,當我想起國中的這段記憶,開始反思一件事情: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教育,有教過我們「思考」嗎?

在進入大學前的國高中教育裡,台灣雖少有討論型的課程訓練學生思考,但卻有一個能促進學生思考的學習──作文。因為在作文寫作裡,不僅能考驗學生分析題目的能力,也能檢測學生產生觀點、表達意見的能力,因為在作文裡,最重要的,便是思考。

可是在台灣的作文教育與作文考試裡,又是怎樣的思考?

不容置喙的法國哲學

在法國,每年最受矚目的考試便是設計給高三應屆畢業生的「哲學考」。類似台灣的作文考,哲學考中,學生根據題目分析並寫出自己的哲學見解,題目也包羅萬象,例如:「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我是我的過去所造就的嗎?」「工作會讓我們失去自由嗎?」「無知能是幸福的嗎?」等等開放式題型,當然,不同的組別依據其著重的重點,會有不同的哲學題型,例如在去年,四個不同組別的哲學考題目分別為:

 

科學組:

少工作是否能活得更好?

知識應該要證明才算知識嗎?

馬基維利之《君王論》段落文獻評論

 

人文組:

我們的道德信念是否都奠基於經驗上?

欲望是否根本來說沒有限制?

漢娜.鄂蘭之《真理與政治》段落文章評論

 

社會經濟組:

我們是否總是知道欲望所指?

學習歷史的利益為何?

笛卡兒之《哲學原理》段落文章評論

 

科技組:

要做一個正義的人,遵守法律是否足夠?

我們總是可以合理說明自己的信仰嗎?

梅洛龐蒂之〈閒談〉(Causeries)文章評論

根據哲學新媒體(Philosophy Medium)在2016哲學考試現場的報導,法國學生雖然對於哲學教育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學生認為「哲學寫作」是很好的哲學教育方式,因為能夠讓自己的想法變的更清晰,但也有學生認為哲學教育的核心應該在「對話和討論」。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結論:高中的哲學教育是很重要、很有價值的。

思考:台灣重視的價值是什麼?

可見法國對於哲學的堅持與重視無庸置疑,也將「哲學思考」徹底地體現在教育之中。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思考一下,對台灣而言,我們重視的、堅持的、抑或引以為傲的價值,是什麼?

是創新?是民主自由?無論如何,在這些屬於台灣的價值裡,最根本的還是「思考」的能力吧?可是,思考,要思考什麼?要往哪裡思考?在學習作文的過程裡,要如何體現「價值」與「思考」兩個最重要的元素?如上述法國所重視的哲學價值,在教育中、考試中就有清楚的思考方向,但在台灣,每年最受媒體矚目的學測、指考的作文考試題目又是如何?

 

下面為大家整理歷年來的學測指考作文題目:

 

學測

99 漂流木的獨白

100 學校和學生的關係

101 自勝者強

102 人間愉快

103 通關密語

104 獨享

105 我看歪腰郵筒

106 關於經驗的N種思考

 

指考

99 應變

100 寬與深

101 我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

102 遠方

103 圓一個夢

104 審己以度人

105 舉重若輕

 

從以上的眾多作文題目中,可以歸納出特定的價值與思考方向嗎?好像有些困難,也不禁讓人反思,這些作文題目對於考生的教育價值為何?想要得到什麼樣的檢測結果?學習作文的目的,到底是要訓練我們成為一個文學家,還是,訓練我們「思考」與「表達」的途徑?

台灣學生不是不愛思考 是毫無機會

今年4月,接棒啟蒙計劃來到台南一中舉辦生涯探索KNOW活動。在活動中,學生依據「創造22K的價值」為主軸,經過各領域專家的分享後,展開一系列的討論與提案。在最終的提案裡,我們發覺學生對於「教育」與「媒體」擁有非常多的想法與意見,而且大部分都是想去「改變現況」,想必在討論的過程中有對於「現況」的許多反思。KNOW活動不僅以台灣人最關心的「22K」作為思考原點,促進了許多反思討論,最後更讓學生能夠「表達」。這樣「思考」與「表達」的討論型活動模式,歷年來不但都頗受學生歡迎,反應也甚為熱烈,調查發現有83%的參與學生認為這種討論型活動模式很適合成為學校的正式課程之一。

 

由此可知,大部分的台灣學生其實樂於思考與表達「課本之外」的事,缺乏的只是「機會」,在作文這個絕佳機會中,或許我們能夠將以台灣重視的價值為思考原點,讓學生有機會去分析、去思考、去表達自己的意見,例如對於社會問題的探討與解決處方,或是對於政策(近日炙手可熱的長照、一例一休)甚至國際情勢的意見討論與表達。

 

總之,在思考作文的教育意義之外,我們都應該從頭到尾將教育過程中的所有學習審視一遍,進而反問這些學習對於教育的意義是什麼?現行的教育模式是否符合教育原先的目的與初衷?

若否,繼續相同的教育方式的意義又是什麼?

文章撰寫:家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