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將來的道路作打算,思考自己的定位在何處。莘莘學子們更是擔心將來的工作在何處?自己要念什麼科系才是台灣人認知的明星科系?
這些老舊的價值觀將會在未來的時代消逝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人類特有的文化與思考方式成為人類社會中的瑰寶,這些剛好是人工智慧無法超越的所在之處。

感性VS.理性

一般人的想法認為臺灣理工科學生總是在社會上能夠快速投入職場,以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應用在特定的職位上,例如:軟體工程師、電子工程師、醫生等等,所以表面上工作所應用的技能十分固定,思考方式必須接近專業化的理性。而文科生畢業之後,很難找到自己的定位,大部分的人認為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無法應用在職場生活當中,又或者被評斷學而不精,無法學而所用。

但其實我們都忘了職場是個由人組成的大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合作平台,也就是說工作上不一定只使用一項單一的專業技能,可能還需要用到語言學、心理學、歷史考證、統計學這些文科生以前學過的技術,看似感性卻參雜著實驗考證過的理性,而不像理工科是硬梆梆的理性數據。

平常我們面對的是個人、是群體,這些由人出發的思維模式,正好是文科生擁有的優勢,而感性作出的決策更能表現出人性化的一面。舉個例子,現在各車廠全都投入相當大的資源在研發自動駕駛汽車(Auto-Driving Automobile),例如:Google、Uber、Audi、Tesla…等等,可是真正產品上市且實際進行道路駕駛的案例卻屈指可數,連擁有研發自動駕駛十年經驗的Google也還在測試階段,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曾經看過相關數據,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評估還未能到達100%,頂多達到90幾%而已,所以相關的法規和安規就會限制全自動駕駛汽車不能夠立即上路,因為汽車駕駛攸關駕駛人的性命,所以無法接受有不確定的風險存在。

按照工程師的理性思維,我們應該要繼續研發全自動駕駛的汽車,直到技術純熟之後,自然能到達可以上路的技術水平,可是問題是要花費多少的資源和時間呢?

但我們是否要換個角度來思考,人類或許不需要全自動駕駛的車子,有些人非常享受駕駛的樂趣和工作,可能只需要半自動駕駛的汽車,讓機器能夠在長時間定速路段可以自動駕駛,但危險不確定路段就切換到手動駕駛,這時候機器只是輔助人類的工具,這種以人為出發點的思維,更是文科教育所著重培養的能力。  

人類的歷史其實很有趣也很重要?

說實話我從小就是個工科生,很難想像十年後的自己竟會對歷史和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嗜好。但我依然相信這是很棒的改變,也因此我體會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群體,這種思維事實上非常重要,因為它會陪伴你每一天所作出的決策與決定。對歷史的啟蒙是由於在某個契機點,我閱讀了某個臺大老師以及教孫子兵法的老師之書籍及講座,我才了解歷史並不是死板地背誦,而是活生生融入你的生活。

曾有個歷史故事在敘述慈禧太后為何能夠垂簾聽政達半個世紀之久,有個觀點是解釋說慈禧太后一旦遇到無法當下做決策的複雜情況,就會命令各史學大臣去尋找過去歷史中是否有發生過類似的情勢或情況,並且作完功課後向太后簡報結論。

這則故事的結論其實是在告訴我們,無論未來科技多麼先進,人的本質基本上是不會改變太多的,總是能從過去的歷史片斷獲得靈感和啟發,對於在面對無法解決問題的情勢時,或許能夠從雜亂無章的資訊淬煉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見解,找出原本是死局的活路,我相信這跟只會精準計算成功機率的人工智慧是有差異的。我所說的這些其實就是活用批判性思考和認知能力作決策的基礎。

文科生的定位?將走向何處?

大部分學生都會覺得文科生的起薪不高,而且工作內容大部分是routine沒有成就感,會擁有這種想法其實也沒錯。不過我依舊認為工作的價值是自己必須去發掘出來的,即使在目前的職位上覺得沒有成就感,可是在上班時間之外能找到額外的事情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就有可能取代掉原本的工作崗位。例如很多專業演講者都是靠額外的時間訓練才能站上演講臺,接受眾人的目光與挑戰。

曾經有看過某種說法,目前絕大多數的上位者或高階主管不是技術背景出身的,另外每天工作所應用到的技能絕大部分與艱澀技術無關。這是個很有趣的議題,既然跟技術開發沒有關係,為何這些被稱為金字塔頂端的菁英,可以站上塔頂呢?

我想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的答案,我只能提供一些觀點讓你們去思考,站在塔頂的人猶如掌握最多的資源俯瞰這個世界,但他要有能力去吸收且統整成自己的知識系統,並且洞見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件或趨勢,通常這個人要擁有卓越的洞察力和批判性思考才能作到,而這項能力也是人工智慧所欠缺的能力之一,畢竟人工智慧只懂計算數學概率,不懂得作決策的藝術何在。

總結來說,技術卓越的人可能只是個技師(technician),但文科生靠豐富的社會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就有可能成為統領多個技師(technician)的角色,這個階段就不再是靠單一技能才能勝任的工作了;所謂複雜的社會協作需要複雜的人才,我們正是需要"通才"而不是"專才"!!

€ 作者: AllenEE/平常時是硬體開發工程師,閒暇時是社會觀察家。
            喜愛哲學、心理學、木吉他與雙人舞。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