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一千多年前重文輕武的宋朝,在文學、數學、科學和藝術的相互激盪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世:有南北宋古文詩詞、一元三次方程式、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的大量應用、藝術更是不必多說。在文明的蓬勃發展之下,宋朝的經濟更是一飛衝天,在南宋晚期,經濟總產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三以上,「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歷史學家是如此評論宋朝的文化背景,此時正是宋朝獨佔鰲首、領先全球的完全鼎盛時期。
蘇軾文學到底為什麼重要
在宋朝的文化盛世之下,孕育了許多大文學家,也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文豪─蘇軾。但是,到底為什麼蘇軾的文學擁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除了他的詩詞風格如江水翻騰地奔放之外,是不是有更深入的價值值得探討?
其實,蘇軾的文學影響力來自於它背後創新、與眾不同的思考模式。舉例來說,從秦朝至宋朝的一千年來,人們認為張良的成功,是來自於黃石公授予他的那本《太公兵法》,但一千年後的蘇軾,卻推翻過往的思維,他認為黃石公根本不是鬼怪,張良的成功也並不是因為那本太公兵法,而是因為黃石公挫其銳氣、磨其心志,教導張良忍人所不能忍,以一個嶄新的角度、正確的態度來面對秦末亂世,讓「狀貌乃婦人女子」的張良成功輔佐劉邦創建漢朝,這也是我們都熟知蘇軾的一篇翻案文章〈留侯論〉。
事實上,不只蘇軾如此,整個宋朝,不管在文學、科技上常以一個開放的態度去學習,並反思過去的傳統,不斷地懷疑、推翻並創造屬於這個時代不一樣的可能性。像是上述翻案文學的興盛,又如沈括廢除千百年來中國所奉行的陰曆,懷疑陰曆對農事的準確性,並著手創立十二氣曆,試圖讓曆法更貼近農業等等…。跳出框架、開放的思考模式,才是宋朝文明真正會強盛的原因。
清大教授教你 開放思考的訣竅
跳出框架、開放思考?是不是覺得格外熟悉?啊,對!這不是我們現在所強調的教育思維嗎?沒錯,千年前的宋朝,因為這樣的思維而強盛,千年後的現在,也應該以這樣開放的思考模式找尋突破,不是嗎?
喊口號很簡單,但到底如何才能做到開放思考?首先,你必須先學會問每件事情背後的為什麼─「當一顆蘋果往下掉的時候,你不能老是罵它不要自甘墮落嘛!應該要去理解一下為什麼它會往下掉。」曾二度獲全球開放式課程大獎的清大物理系教授林秀豪老師,以開放思考的角度「Open to refocus」告訴大家,開放思考的訣竅就是「開放」,在你專注在要解決的問題之前,不要帶任何偏見,把心胸完全的打開,廣納他人的意見,然後不斷的問自己:「一定要這樣才可以嗎?物理教學真的要從F=ma開始嗎?課堂上一定只能傳授專業知識嗎?」就如同蘇軾、沈括反覆的詰問:「黃石公真的是鬼神嗎?一定要用陰曆管理農事嗎?」尋找問題背後的原因、廣納意見、不斷地以問題挑戰既有的的思維,這便是開放思考的要訣。
開放思考 開創教育新的可能性
美國史丹佛大學為「開放思考」作了一個非常好的典範,在擬定史丹佛大學未來的教育藍圖上,他們首先定義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學教育要存在?在過去,大學的角色是專業知識與資源的中心,但是現況又是如何?根據統計,目前大學畢業生只有四分之一進入了和大學所學相關的領域就業,代表大學教育所提供的專業知識與資源,已經無法滿足學生與社會連結的需求;也代表學生就算進了大學選了科系,也不代表那是他們「真正想學的」,那麼,大學教育還要繼續八股嗎?答案很明顯,但又要如何做到?他們開始問:跳脫八股,大學又要成為怎樣的角色?一定要念四年嗎?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專業知識」的界線漸趨模糊,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大學教育應該教學生的,是「能力」,是能夠分析知識的能力,是能夠將知識運用,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於是,史丹佛大學未來,將會把線型的大學教育制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打破,以「開放環型大學」取而代之,讓大學的學習從過往連續四年的傳統,開放至「人生任何階段的六年」。也就是說,你可以先進入大學,然後申請空檔年(Gap Years)計畫,進入業界實習或是體驗任何事情,探索自己。在認識自己、擴展視野之後,能夠繼續回到校園裡學習,選自己想學的課程,拼出屬於自己的學習拼圖。如此,學生可以經由不斷的學習、體驗、運用、修正、再學習,形成一個開放式的環狀學習旅途,也可以隨時結束或開始,大學,也不再是18到22歲年輕人的專利。
未來,史丹佛的學生也不會告訴你「我主修生命科學系」,而是會告訴你「我正在學習生物技術,因為我想解決世界飢荒的問題」。畢竟,能夠學以致用,在社會上發揮影響力,並且創造價值,那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嗎?
只要保持一個態度 開放思考其實並不困難
在螢幕前面的你,是否也有懷疑過許多既往思維的經驗?其實,那便是你開放思考的開始啊!只不過,常常我們會因為覺得自己做不到、太複雜或不想多想而放棄繼續思考下去的契機,反而,讓很多創新、開放的想法都成為了泡影。但讓我們再回頭看看宋朝,不就是因為開放的思維,帶動了整個文明盛世的發展嗎?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推行著一樣的概念。其實開放思考並不難,只要保持一個開放(open-minded)的態度學習,每個人都可以激盪出許多創新想法。就像我今天在這裡,用一個嶄新的角度解釋蘇軾文學的影響力一樣,也許,在這個社會急變的時代,你也可以想出很多屬於這個時代,不一樣的可能性!
(註):接棒啟蒙計畫在每周一晚上都會舉行「開放學習讀書會」,讓夥伴們透過讀書會彼此分享在教育上「開放學習」的成果,也鼓勵大家「開放思考」,激盪出許多創新想法。我們也很歡迎所有在螢幕前的您,和我們一起open-minded!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