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一詞經常聽到,也有許多人這詞進行批判,到底什麼型態的教育才「適性」,才能有效喚起學生的興趣達到「揚才」的效果呢?

關注近幾年的台灣新聞動態,便可發現只要一出現:「厭世代」、「低薪22k」、「小確幸」、「沒有未來」這些字眼大家就猶如被制約般,會連結到當今的青年群體,這樣的社會現象也促成大眾開始思考究竟其根本原因為何?是社會結構、政府責任、還是青年無動力?

這些都是可能的影響原因,而其問題背後都有一關鍵的源頭:教育,也因此在教育的討論聲量變高時,不論是108課綱,或是近期關於實驗教育的人文國中小事件,批評討論的人也變得更多,其中參與討論、批評的人不僅是原先教育界的人士,更多了許多發現教育重要,因而開始關注的人,有人討論有人批評都是好事,因為這是改變的第一個要素,但我也發現許多人僅是批評而沒有去了解不同教育方法背後的脈絡,這同時也變成了不同教育理想需要克服的困難。

以人本主義的教育來看,其重視的是學生的潛能發揮與自我實現,但經常被誤解為放任,但說也奇怪,這樣的「放任」竟然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並讓他們對於學習充滿熱情,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人本主義教育的理想是把學習的權力交還給學生,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學不再是老師說一即是一,說二即是二的,學生可以挑戰老師,因此所謂「放任」的樣子便可能被大眾誤解,而這些都是過程,都是學生尋找自己適合的、喜歡的必經道路。

我想絕對沒有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理想是摧毀學生的興趣,但眾人的批評卻可能摧毀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的理想,人本主義教育在一般教學現場並非主流,原因在於其需要相對長的時間來證明他的效果,而往往這段過程,反對的聲浪便可能對學校、教育工作者產生極大的壓迫,人本主義教育可能很少施行紙筆測驗,而這不代表學生無所成長沒有進步,新世代的許多素養也並非紙筆測驗就可以馬上測量出來的,許多紙筆測驗需要的知識,往往在學生覺察自己的興趣與需要時,像海綿般快速吸收。

回到現今青年社會面臨的問題,青年被形容為「厭世」、「低薪」真的是一夕造成的嗎?許多青年因為學非所用,無法與社會連結,造成得不到成就感,這些與勞動環境肯定有關,而在勞動環境之前,我想興趣與工作的不適配也是其重要原因,這個問題也回到何種教育型態能發揮「適性揚才」的效果,適性是針對不同的個體做差異化的教學發展,而人本主義教育正是以這樣的理念讓學生去探索自我興趣,從中找到適合的學習內容。

人本主義的教育在實踐的路上可能有許多的困難,不論是體制層面或是大眾對於人本的認知,這都影響了其發展的可能性,但我想在越來越多人討論教育的同時,大家會發現,當學生能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時,學習就不再是種壓迫,而是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的助力。

▲作者: Daniel,心理系學生, 旅行愛好者, 接棒啟蒙計劃志工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