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是否知道該如何找尋自己所需的知識,還是被龐大的訊息給壓垮,逐漸迷失了自我?
在多年的學生生涯裡,我認為自己是屬於有“好奇心“的學生,並不全然是教科書裡的內容,對於教育、邏輯思維,更是充滿興趣;而關於「人人都上大學」這個現象,更是讓我匪夷所思。尤其本身為一個高職生,為什麼還要繼續升學?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開始質疑,一個18歲的高職畢業生,能做好什麼工作,可是,這不就是技職教育的初衷嗎?在國中畢業即選擇去學習一技之長,運用所學,以利出社會工作。時至今日,高職生與高中生一樣,同樣都選擇繼續升學。
為什麼台灣多數學生不喜歡上課–––老師沒教的事:為何要念書?
好好讀書,考上大學,你就不用煩惱了!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好多老師會說出這種荒唐話?從小到大,我們總是"接受教育",可是有多少次我們真正向教育提問?有多少人知道,受教育、上大學是為了什麼?
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明白了其中一項重要原因:「台灣產業結構轉型了」!在我們父母親那個年代,台灣主要是以出口為主,是典型的加工出口區,不過,隨著工廠紛紛移往中國大陸,便逐漸轉型為以研發為主、加工為輔的型態。以往高職生畢業即就業,利用所學專業技能就能有好工作的時代,早已消失殆盡;因此,為了符合市場需求,高職生也繼續往科大升學,以更精進自己的能力。很多人不明白其中道理,「結構轉型,但是教育制度並未跟著轉型。」處於這矛盾的情況下,盲目升上了大學。學生不夠了解自己、不夠了解這個大環境,便跟著這個模式,一路迷迷糊糊地葬送了寶貴的青春。
因此,「了解自我」在這個世代顯得重要許多,我們沒有所謂高中畢業即可就業的優勢,求學路上一路汲汲營營,過程被老師、家長及補習班給鞭策,到了自主學習的大學,似乎就忘了該如何好好念書,且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擅長的是什麼。很多人因而這樣渾渾噩噩到了畢業,才驚覺自己浪費了四年黃金的求學階段。
你準備好了嗎?
我很喜歡問周遭同學朋友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上大學?「因為大家都要啊」「公司需要文憑啊」「不然高中畢業要幹嘛」通常我都會得到這種答案。由此可知,這些人缺乏自己的意見、不曉得自己的定位、不夠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這些雖然都是可怕的想法沒錯,但更可怕的是:人是容易受影響的動物,身在這大環境中,如果想要處變不驚,則要更加堅定立場,更加認識自我。
現在普及大眾的智慧型手機及社群網站也同樣是讓現代人(尤其是學生)自身定位不明的主因之一。(這將在以後提到)
我們每天花了好幾個小時在課堂上,但上課還要滑手機打卡:「今天有起床來上早八!——覺得開心」,下課後和同學吃飯,再複習和預習功課(期望有做到),但好像都沒有留一段時間”獨處”,忘了停下腳步問問自己每天這麼忙碌,是真忙還是窮忙;好久以前跟好友計畫的那個旅行,行動了嗎? 多久沒有好好回家陪陪家人了呢? 那些被束之高閣的書,翻開閱讀了嗎? 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我想我們都清楚知道,自己在努力為未來的自己鋪路,生活步調快速,我們都深怕自己比不上別人,可是我們一路上埋頭苦幹,都忘了該慢下腳步,看看自己所鋪的那些路是否能通往想要的未來。
德國經濟哲學博士,魯爾夫(Rolf Dobelli)曾提出的一個理論:沉沒的成本謬誤(The Sunk Cost Fallacy),人往往會過於留戀過往,不甘自己做過的努力,心裡其實知道是條血本無歸的路,還是不甘放棄,便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因此,為了完成某件事而持續加碼,可以基於很多好的理由,但千萬不要執著於這個爛理由:你已經投注了很多在上頭!理性地做決定意味著你可以忽視那些已經壓上去的成本,不管你已經投注了多少在上面,真正該考慮的是當下,以及你所決定的未來。
如果你是一個謹慎小心的人,這一路上所要鋪的路都按部就班地完成,那恭喜你,請繼續下去;若你不慎鋪錯了、鋪壞了路,那也沒關係,捫心自問,是不是該停下來修補,或是休息一會,看看沿途風景,讓身心重新調整好再出發,另闢新路,換個方向、換個角度,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可千萬不要忘了慢下步伐,熟悉路況,並問問是否想繼續走下去,也許轉個彎會更適合,因為你從未知道,前方叢林正有一大深淵,等著你一腳踩下去。
現代人工作機會減少,又身處在誘惑太多的時代,在忙著和別人交際同時,也該好好認識自己,否則往往一個不留神,就這樣鋪向了一條不歸路。
▲作者:A-Kin /社會觀察者/接棒啟蒙計劃志工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