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希望由時代變化,分析人們能夠擁有競爭優勢的原因,並探討教育所面臨的挑戰,與可以把握的機會。期望有心讀者,可以共同分享您的觀點,彼此參考學習。

以下依序將重要觀點連結描述:

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來到

  • 每一次工業革命都由三個主要變化構成: 資訊/能源/交通
  • 第一次工業革命: 電報+煤炭+火車,產能暴增。
  • 第二次工業革命: 電話+石油+汽車,產能再暴增。
  • 第三次工業革命: 網路+(太陽能?核融合?)+AI無人車,產能再暴增!
  • 當產能暴增時,社會剩餘大量增加,社會運作模式產生大變化,人類的分工方式與行為模式都會轉變。你能夠想像沒有網路,沒有電話,沒有汽車的世界嗎?
  • 關鍵的科技突破,在於人工智慧,將重新定義多數產業的模式。

人工智慧將現,不是人的延伸,是取代

  • 誕生的環境已經成熟,演算法不斷進步,運算能力因電腦手機等設備持續增加,各類數據資料因為網路劇烈增加。這代表關鍵三個環境因素都已齊備,人工智慧出現的時間已經不遠了。
  • 人工智慧是一種新的存在,與人類相比,優勢極為明顯。他喜歡複雜,越複雜學的越快。他思考快,腦子身體都不會累,勤奮且有紀律。在所有需要計算與記憶分析的工作領域,都沒有人類可以與其競爭。
  • 想像有一個醫生,能夠在看完你的病情後,一秒內,把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的病例全部分析比對,然後準確地找到你的症狀相對應的案例。然後這個醫生可以一天連續工作24小時,不會累,不需休假,不會犯錯,且還有持續學習成長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這一份工作還需要由人類來做嗎?
  • 但反過來想,有許多人類社會領域,其實也不適合人工智慧執行。也就是那些需要感覺的領域。這些領域,需要的多是非理性的感動。比如說,運動,娛樂,藝術,心靈,宗教等。我們可以統稱為感動產業。
  • 挑戰巨大,許多工作將消失。但機會同存,新的產業與模式也將出現。

時代將發生劇烈變化,挑戰與機會同存

  • 當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式到來,資訊網路讓所有資訊集中,新型能源讓供給增加至將近無限,無人車讓交通成本趨近於零。人工智慧機械將所有重複性的工作高效完成,各類型產能持續暴增。機械人將在多數工作領域,完全取代人類的地位,原因很簡單,因為機械做的太好,沒必要由人類來做。
  • 說了一堆,其實就是人類可能真正地再也不需要工作了。因為機械生產的資源剩餘,已經足以支撐人類的生存。而且機械把大部分的事情都做完了,做得比人類更快更好。
  • 巨大的機會同時出現,由於產能的暴增,多數人類將不再需要工作,也能夠維持生活。也就是說,多數人不受生存限制的潛在自由,史上第一次將出現在人類的歷史中。
  • 在人類已經可以不需要工作也能生存的背景下,擁有自由,有目標,又懂得運用強大科技工具的人,將獲得極大的優勢

網路科技的真正影響,是讓有使命的人可以取得巨大優勢

  • 網路賦予少部分人巨大的優勢,同時也讓許多人變笨舉例而言,網路讓資訊趨近於無限,擁有使命與目標的人,一定可以藉由網路,學到任何相關的知識。往正面看,任何人都可以上到哈佛大學的線上課程取得一流知識培養能力。往負面看,恐怖分子一定也可以學到如何做炸彈。另外,懂得使用網路的人,也可以讓自己的影響力有效的放大。
  • 反過來說,人若沒有使命與目標,就很容易淹沒在資訊的大海中。當一個人漫無目的的沉迷在網路中,時間會消耗殆盡,但人並不會有成長,也不會取得意義。
  • 想像一個完全沉迷於網路遊戲或社群網路的學生,能力沒有成長,只是時間消耗殆盡。甚至因網路成癮,導致知識癱瘓狀態,無法行動。記得一個名稱叫做NEET族嗎?
  • 若要讓人能將科技做為自己的優勢,最重要的是,人需要有使命與目標。而這就需要大量的思辨與探索。

思辨,是覺醒重要基礎

  • 思辨,是讓腦子動起來,人擁有真正的意識重要的基礎,經由思辨,人可以開始覺醒,逐漸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 在資訊無限的世界中,思辨,是人類可以活用資訊的重要能力。沒有思辨能力者,會被過多資訊吞噬,處於巨大劣勢。
  • 思辨是基礎,但還不足夠,腦子動起來後,手與身體也要動起來,要開始探索。

探索,是找到目標與使命必要的過程

  • 探索,是讓手動起來,藉由實際行動與世界連結,去驗證自己的想法。並且將生命經驗灌注到意識中,這些想法才會真正的活起來,人也才能逐漸找到自己的使命。
  • 知識,若沒有生命經驗的灌溉,就是死的。所以讀萬卷書後,還要行萬里路,才能融會貫通。

教育,必須改變,回歸其存在意義,為社會創造時代需要的人才

  • 時代在變,與人才直接相關的教育,當然也需要進行調整。
  • 過去的時代,人類需要工作,協作,形成各種模式,才足以生產足夠的資源讓社會運作,支持生存所需。所以教育的內容有許多都是要將某些專業能力灌注到人的身上,讓這些模式得以運行,學校的目標,多是知識的傳遞灌輸與專業能力的培養。
  • 現在,使用過去模式的教育系統,在為社會創造人才這個功能上,逐漸失能。時代變化太快,學校內教導的內容,越來越在出社會後用不到。講實際一點,未來有許多的工作,目前根本不存在,那又如何有可能被教導呢?
  • 未來的時代,多數工作不需要由人類進行,且網路足以傳遞絕大多數的知識。所以教育的方向,也應該從單純專業能力的養成,轉變到探索與找到使命。有使命的人,自然會使用科技工具,進行有效的學習。
  • 思考考試掛帥的教育制度,非但不重視動機,甚至是在教育過程中,逐漸扼殺熱情與理想。記得這句話嗎? 「不要想太多,先把書念好再說。

我們的教育不注重學習動機

  • 當我們還在對學生說: 「你是學生,就應該要好好念書!」 這句話的時候,就代表了我們根本不關心學生們自主學習的動機。
  • 看看目前的教育,捫心自問,目前我們有多少學生,真正知道自己為何要學習這些知識?  把考試成績的壓力拿掉後,許多的好學生們,還能夠擁有學習的動機嗎?
  • 當我們不重視學生學習的動機,整個制度的出發點有問題的時候,教育不可能發揮其真正應有的功能。也就是協助思辨與探索,為社會創造時代需要的人才。這就是教育逐漸失能的現況。

新時代的教育應該重視學習自主動機,協助思辨與探索

  • 時代演進,當人類不再需要工作求生存,且網路知識無限的背景下,人類是否能夠擁有好的生活的最重要特質,是需要擁有使命。但使命感非天生,需要有動機,經由思辨與探索,才能逐漸擁有
  • 注重自主動機,這個觀念出發點的轉變,會影響整個制度的設計。像是線上遊戲,因為競爭的壓力很大,就非常注重心理學層面的動機。幾個重要特性如,即時回饋,成就累積,道具收集,社群協作互動,都是有效創造參與動機的方式。這些特質在目前的學校體制中都幾乎不存在。
  • 學校這個場域的重要性依舊,但重點應轉變為,養成基本能力後,就協助學生進行安全,有效的嘗試與探索,協助學生找到自己真正認同的方向。老師們的角色,從單純知識的傳輸,變為教練般的引導。學生們在學校場域中,可以享有安全,有方法,有輔助的探索,也可以與其他同學,協作,建立起自己的群體意識與社群關係。

教育應由整個社會共同參與,不只是學校與家長的事!

  • 企業需要人才,那就請參與人才產生的過程,而不是等著學校產生人才給他用。那種坐等社會提供勞動力的企業,是不負責任的。
  • 我們的觀念一定要修正。舉例而言,實習,本是一種社會回饋,而不是找廉價勞工。企業需花費額外資源,去設計課程,去投注人力,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實作學習成長,所以這是一種回饋。
  • 既然是整個社會需要人才來讓社會可以運作,那貢獻心力,協助人才產生的過程,也就變成每一個社會成員應該參與的事情,這更接近是一種義務

狂想的未來,高等教育的固定科系制度將消失

  • 目前的高等教育問題根源: 學生們修課程沒有自我動機,教授們對學生的成長沒動機,企業對學生修過甚麼課程沒興趣。也就是說,學分多數都白修了。而科系制,是造成這種狀態的重要原因之一。
  • 有多少學生,念了某一系,卻對自己的科系沒有熱情與認同? 有多少學生,是充滿自主動機地去上每一堂課??
  • 科系制度有利於將學生分類,快速塑造成同樣的能力。但硬要將學生分類,就代表不重視其自我動機,當然學生的自我學習意願就很低。試想,我們在上大學之前,怎麼可能有足夠的經驗可以判斷自己一定適合那一個科系呢?
  • 高等教育的目標應調整成,學生有深厚的自我動機進修課程。每一個學分都有真實的價值與報酬誘因讓學生們有動機想學。教授重視且能引導學生成長。企業將學分列入重要能力參考依據。
  • 如果想同時達成上述目標,就必須重新思考高等教育制度,考慮時代與科技的變化,重新定義,機會可謂巨大。而強制學生歸屬於某系的科系制度,就不再適合存在。

沒有固定科系制的高等教育,更接近於一場巨大的線上遊戲

  • 入學時,沒有科系。取得甚麼科系的甚麼學位,取決於自己拿到的學分組合。也就是說,若是很聰明很努力的學生,可以取得很多種不同的學位。你拿到的學位,就是你的努力學習成就,就是你努力取得的每一個學分加總起來的組合。(學位就像是遊戲中很難取得的稱號)
  • 每一個學分都很重要,代表著一個成就,取得有難度。外部組織企業與學校合作,為該課程設計合理的挑戰目標,企業也可贊助這個目標的挑戰過程。教授與業界合作,共同設計挑戰目標內容,讓其符合其成就價值。
  • 教授對學生則更偏近教練角色,引導協助學生逐步成長完成挑戰。因為挑戰有難度,需要有經驗的人引導,逐步讓隊伍取得相對能力,並以好的方法論,帶著隊伍去解決問題,完成挑戰。
  • 學生自行選擇課程,並須要為其選擇負責。學生在課程中與其他學生組隊挑戰。若能完成,則代表他真的具備能力,足以完成挑戰任務。若沒能完成挑戰,就等於被當。沒過就是沒過,沒得說情。但學分費還是要付,也可以明年再挑戰一次。
  • 企業在評估人才時,將重視每個學分紀錄。因為每個學分代表實際的成就價值,也代表著學生的能力值。
  • 依據學生意願與能力決定取得學位的時間。大學愛念多久就念多久,有錢就可持續念,但願意努力的學生,也可以一年就取得學位。只要取得足夠的學分組成,學生可取得任何學位。(遊戲中本來就有參與程度不同的玩家,取得成就的速度當然也不同。)

結語

  • 科技帶來了挑戰,同時也有巨大的機會。當我們不再受限於生存要工作時,其實也取得了自由。若人擁有使命,那科技將是人類進化到下一階段最棒的基礎。這是一個令人期望的美好未來。
  • 因應時代的劇烈變化,人才擁有優勢的條件也變了,教育當然也應該調整改變。教育對創造人才而言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協助每個人思辨探索,找到自己的方向,逐漸擁有使命。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