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過教室圍牆,用熱情突破框架,今天我們要帶著國文課全面「出走」!
2016的夏天,一連串「偶然」促成的「暢談國文計劃」,在教室外進行了一場大型實驗,它開始扮演勾子的角色,將學生對國文所渴求的、所領略到的,從內心深處挑撥出來,並且結合影像與媒體的傳播,在聆聽、表達、閱讀、書寫的過程當中,將國文的理念傳遞給大眾,廣邀全民共同「感受.思辨.表達」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對於學習的方式也是一種重大的突破。今天接棒啟蒙計劃想與大家介紹「暢談國文」其中的子計劃「躍月欲試」,帶大家一睹有別於傳統國文教學,一種全新的風貌。
「躍月欲試」是暢談國文以中秋節為期,邀請景美女中、曉明女中、台南一中、壽山高中學生自己選擇與「月」相關的古典詩詞進行深度閱讀,並且企劃、製作成「微課程」。學生們會在活動前預先錄製賞詩影片,並在活動當天播放給現場學生欣賞,再邀請賞詩人與學生們一同對話,讓彼此可以將心中的感受說出來,在對談中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與以往的國文教學有什麼不同吧!
★口語表達,重感受
並不是要追求孩子擁有多高超的演講技巧,而是強調學生「用自己的姿態」、「用自己的話」將他在閱讀國文當中感受到的部份,用自己最自在的方式表達出來,並且透過反覆口語表達練習,逐漸學會如何放慢語速、調和語調,把國文講到觀眾心裡,而當學生發自內心講出最真誠對於詩的感覺,自然就會有感動出來。
★老師角色的轉變
以前的國文教學中總是聽老師說,但暢談國文將講台與麥克風交給學生,變成聽學生說。此外,以前在教學時都會認為「差異」是一件不好的事,但在未來的教學,老師的任務不是教會學生,而是看到學生們的優點,幫助他們成長。
★自主學習,引發動機
往往學生總是考試考什麼就學什麼,但在賞詩影片的呈現,都是由學生自己去蒐集資料,轉化成自己內心的想法並表達出來的,暢談國文團隊做的比較多的是調整學生的心態,並且提供一個好的舞台讓他們能夠展現,學生也會因為感受到眼神的關注,更有動力去學習。
★影片敘述結合媒體
國文課本中只有詩詞賞析或註釋,但透過影像敘事,讓學生可以在鏡頭前表達出自己內心最真誠的感受,並且結合動畫、音樂、字幕,使學習能夠更有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且隨著傳播媒體的興盛,更可以直接透過「雲端」與大眾溝通,使國文課走出教室外!
★強調觀眾意識
把國文的教學當成作品,注重的是有沒有「可看性」,因為國文的感受與思辨本來就是透過聽跟說、讀跟寫的過程當中,將理念傳遞完成,可是在傳統的教學中卻忽略了「觀眾」這一點,而將影片放到網路上,也是想讓大家重視這點,讓學生們有講的對象,而當作品有了讀者,舞台因而展開,他們才能夠真正讓情感投注出來。
★創作交流不設限
國文本來就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科目,也沒有孰優孰劣之分,不一定要追求零瑕疵,不同人讀同一首詩所感受到的也會依其生長背景、觀點而有所不同,過去學生常常會在品讀與被品讀當中害怕受傷,但這次活動的重點之一,正是讓學生嘗試各種形式的相互品讀與對話,讓他們嘗試表達自己意見,同時進一步學會審美別人的用心。因為語文表達的素養是需要練習的,而「如何適切提出看法與人交流?如何不防衛地接納不同見解?」在可以各自表述的現代顯得格外重要。
靈感啟發靈感,行動促成行動
這句話正是暢談國文最佳的寫照,從一開始105會考國文科公播,也應中秋節景發起了「躍月欲試」專案,雖然暢談國文團隊沒有為自己設限要有怎樣的發展,但發起人景美女中李佩蓉老師表示:「這一路上走來的風景實在太美了,即使沒有訂定一個未來發展的目標,但暢談國文在這個時代有其存在的意義,也期許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能在這份動能中成長。我們的初衷不會變,想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大眾再一次接觸國文,也期盼當國文課翻過校園圍牆,能夠帶給大家更不一樣的風景!」。
想了解更多「暢談國文」的心路歷程請看:文學再定義,對話新可能──暢談國文的未知冒險
———————————————————-
採訪編輯:高高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