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眾議院於去年(2015)年底由總統簽署所通過〈中小學教育法案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ESEA)〉重新授權的〈每個孩子都成功法案 (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 ESSA)〉,規定教育秘書長不應企圖影響、激勵或強迫各州政府在數學和語文採用

極具爭議的共同核心 (Common Core) 教育標準,聯邦政府也不應該決定教師評鑑中要採計多少比例的學生考試分數 ,此與措似已扭轉美國過去 15 年來的聯邦教育。

essa-signing-banner
圖: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 ESSA 法案/取自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然而,任職於高雄市立仁武特殊教育學校、致力於推動教育改革的李明洋老師於〈戳破國會和歐巴馬修正考試制度的假面具〉一文中,摘譯美國著名政治學者及評論家 Nicholas Tampio 對於法案的觀點,指出該次改革仍未放棄「以考試為本位」的核心價值,ESSA 不過將本由聯邦中央決定的學生評價方式,轉移至各州政府層級,使其獨自面對由於考試制度導致課程窄化的批評。

華盛頓州參議員 Patty Murray 表示,新法案雖授予各州具有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優質教育的權利,事實上被賦與的自決權限,就好像乘客乘坐雲霄飛車一樣,看似自由卻動彈不得。縱使法案賦與各州自行針對不參與考試者的比率訂定標準,然而卻仍有 95% 的應考率要求, 只要未達95%的標準,該州政府便極有可能會喪失聯邦政府的教育資助。再者,即便各州政府得自行訂立學生評量系統,以衡量是否達「州立升大學及生涯準備標準」,卻不能保證中央批准那些批評政府教育政策的標準或測驗。

從美國最近的教育改革,於實質上仍未減少考試。與美國相較,臺灣的考試量雖相對較多且難以減少,但或可從內容及方式提升考試的品質,像是考試題型、分數管理以及測後反思,都可以是努力的方向。

以考試題型而言,或可改變過往以選擇題為主的出題方式,改採申論命題。需要論述的社會議題,便不宜窄化為選擇題,四選一的形式美其名是便於統一評量,實則為教師教學怠惰的藉口:

第一、老師以為學生不能清楚表述,所以用選擇題窄化學生表現力;

第二、老師未盡到與學生充分討論,使其了解議題內容之義務,以致用選擇題輔助;

第三、老師受限於制度,以題庫光碟便宜行事,失去設計考題的創新力。

許多老師雖已開始透過翻轉教學,引入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機制,但考型不翻轉,便如文章所言,學生只是被綁在雲霄飛車上(動彈不得的翻轉),目前僅得寄望體制外的教育機構,努力向社會展現更多成效。〈延伸閱讀:翻轉教學,能否翻越「兩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的考試高牆?

pasted-image-0-4-300x203
徒有形式上的翻轉,無法真的扭轉僵化的教學關係

 

評量制度上,排名與比較不會消失,在學校比分數比名次、出社會繼續比收入,連發文都要比按讚數、點閱率。數字雖便於標準統一去量化,但以數學科考試為例:第一次段考向量單元考 20 分,第二次段考的排列組合考了80,卻不意謂是真正的進步。分數管理需要從個人學習歷程出發,而不是在教師評鑑或升學率斤斤計較,犧牲學生自信。〈延伸閱讀:附中以學測不佳為由將「加強管理」學生

真正的學習從考後才開始,找到問題、澄清疑問後再延伸學習,許多人皆知其重要性,卻少有制度或措施輔助。若仍以測驗來再次檢視,例如,分數未達一定標準者須參加補考,對學生而言反倒是處罰;若從「服務學習」的角度切入,將自己的錯誤清楚解說並成為以影音方式呈現,累積為錯誤題影音資料庫,供學生相互參照、從錯誤經驗中學習,教育鼓勵學生犯錯反思,社會就會加速進步。

answer for Taiwan 在高中生磨課師計畫進行期間,看到了很多體制內老師們努力,甚至幸運能與他們協作、一起改變,也希望更多組織可以走出來,以傾聽、對話代替宣揚。

考試作為評量學生學習成果的手段並非壞事,但卻必須時時刻刻檢驗手段是否有助於達成教育設定的目標,從而時時修正。臺灣既有的考試制度的確需要改革,砍掉重練或難執行,但若從命題設計與考試內容著手開始進行,也不失為前進的方向。

★ 本文獲 answer for Taiwan 授權同意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