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十五校聯合畢業歌「風箏」引起廣大的迴響,其中歌詞「顛覆世界眼光,義無反顧的闖,彩色天空是我唯一的方向。」唱出了畢業生對未來的憧憬與抱負,也唱出所有人對人生新階段的渴望。教育,是希望的播種者。
有人說,千禧年時代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世代。出生自網路世紀,很多人出生學會的第一件事不是說話而是「滑」、社會安定,相關福利政策持續加進、過去的經濟實力累積,讓現代家庭能支持除了「基本生活」外的消費。
然而,「厭世代」這個名詞於近幾年在媒體上猛然竄起,掀起了一波討論的話題。
「厭世」,已成為新一代青年的心聲

「厭世代」,這個身份原本是指70、80後的社會青年,因為低薪、高房價,(工作上)看不到自己的未來,而對社會或自己產生煩厭、無力。但事實上,舉凡針對機關的各「黑特」版面、以負能量為主題的圖書插畫影片等等,皆透露出「厭世」,已成為現今社會的一種生活態度,且延伸至這個社會的各個角落。而作為一個進入社會職場的過渡地,學校當然也無可避免。雖然現在的學生擁有的教育資源或許是過去無法相較的,但學生至始至終,好像永遠是最困惑的一群。而現在,又增了些無力。是什麼讓我們的學生失去對未來的想像?是什麼讓我們的學生失去對自己的想像?
知識接受者 vs. 知識使用者
不知道大家有沒又在網路上看到一則影片?是反思饒舌歌手Prince Ea. 對現代教育體制的控訴,片名就叫《I JUST SUED THE SCHOOL SYSTEM !!》
其中提到現代教育最大的弊病之一,即是教學內容或教學方式,都沒有應應時代的變化進行改變。現在的教室中,我們仍以知識傳播者與知識接收者的型態進行教學。然而,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記憶、運算能力遠遠遜於機器的情況下,這樣的教學方式必須改變。
因此,「參與式學習」、「討論式學習」,乃至於「專案式學習」等等教學方式在西方掀起一場教育革命,其中著名的如可汗學院、法國程式學校school 42、無校園大學Minerva,他們皆有不同的教學特色,但他們的共通點,皆是讓過去「接受知識的人」,訓練成「活用知識的人」。
學習? 被學習?
回到國內的現狀,若照著這目前的教育方法,大部份的學生是很難從學習中,看到自己的未來:學校生活充斥著考試,生活的歷程是連接的段考,緊湊到無法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學習的意義。而當學習成了一種升學的工具、最初那種好奇心被磨蝕殆盡;思考成為一種做作、沒效率,人生的目標是取得通往大學的門票時……
學生會失去學習的動力,終日掙扎在及格與通過;
社會會失去前進的能量,抱怨、喪氣卻無法改變;
而教育,則成為整場事件的加害者。
不過,這樣的悲劇或許可以避免,不容易,但可以。
人是教育的主體,人改變了,轉變就有希望。
自學是一個最簡單的方法,能完全活用自己的時間,探索自己的渴望。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參與這個系統,因此我個人覺得,「反覆思索自己為何而學」是一種能在目前環境中,釐清自己的訓練。
當你不知為何而學,或單純為考試而學,這些知事對你來說沒有意義,或許能幫助你考上好的學校、錄取好的工作,但對你個人甚至社會都不會有好的影響;相反的,若你能清楚自己學習的目的,或認知到學習本身即是目的時,恭喜你,你已經踏出掌握自己的第一步了!
學習,是希望的播種者
這篇文章的重點不是介紹各種新式的教學方法、理念,也不是指責政府的無能(畢竟容忍體制存在的我們也是幫兇之一),而是希望透過這篇文章,鼓勵所有對自己、對未來、對夢想有所懷疑的人:掌握了自己學習的方向、了解自己學習的節奏、並緊抓著自己學習的初衷,
學習,就會成為一種樂趣,
教育,就能帶來希望。
作者:朱健新(David),一個「不務正業」,天天想東想西,認為教育不應只是如此的高中生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