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有一陣子流浪教師的議題興起,讓原本擁有鐵飯碗的教師職缺頓時變成稀有且門檻高的職業。自從網路技術及網路教育平臺的興起,似乎讓很多Maker或業於專家在網路上提供教學,事實上這種知識共享的概念,是否會讓教師這個職業在科技潮流下慢慢消逝呢?

傳統思維的教學應該要被淘汰

一般我們認為傳統的教學方式如同一人上課,座下的人聽講,但通常這種方式人類的大腦很難吸收,對於我們不熟的知識要在腦中串連起來是很困難的,按照統計大概只有吸收20%,剩下的80%看個人努力和資貭。但如果說老師講課的內容套入實際發生的情況,變成個案實務討論的方式呢?

我最近看到一部美劇時,叫作破案神探(MindHunter),其中有一個場景是在學校上課,有一位講師正在對學生講授犯罪心理學,採用個案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去思考如何用心理學的理論去得知犯人在想什麼?課堂氣氛非常熱烈,更有意思的是講師拋出一個未解的議題,他說以前的犯罪是有規則的,你可以得知犯人的動機,可能是為財或為情,但現在的犯罪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任何動機,有可能是隨機犯案,所以說犯罪心理學的技術就是為了這個情況而存在的。

上述我們可以得知這位講師運用真實的個案作為材料基底,讓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進而跟艱澀和抽象的心理學理論結合在一起,同時他自己也拋出對於知識體系要運用在實務上的重要性,表示老師本身也一直在研究新的技術和理論,並希望能在實務案件上發生效用,這個觀念跟以前我們對老師的印象是完全不同,我們總是認為老師是全然知道的人,能夠很快地解開習題,但對於新的知識體系和實務上如何運用卻沒有下很大的功夫。這就造成學生在職場上遇到實務問題,要如何找資源去解決問題,目前學校的教育思維對於這個技巧並沒有特別去培養這種能力,但卻訓練我們成為一臺解題機器。

電腦很難取代人類教師

上一段文章,傳統教育思維是訓練我們成為解題機器,但問題是論解題的精確性和速度我們是永遠不及電腦的,例如用Python、MATLAB、R、Hive、Pig、SPARK這些工具,答案瞬間出現在螢幕上。更不用說現在的電腦科學家正在全力研究AI和機器學習,處理大型資料量的運算能力。那人類的教育到底要培養我們那種能力?

我的看法是人類主要優勢是在抽象思考及聯想能力,包含五種感官及審美能力。記得上一篇文章有談到Alpha GO的圍棋能力高於人類的下棋功夫,雖然這樣的結果似乎看起來Alpha GO是有資格當我們的圍棋老師,只要與它對奕或按照它的思路下,要成為高手應該一點也不難。問題是我們能夠理解嗎?Alpha GO本身不是人類,它用電腦的邏輯判斷下棋的位置,如果沒有圍棋高手事先研究棋譜,然後把研究完成的知識系統傳遞給我們,我想我們很難從電腦跑出來的結論學習到應有的知識,因為這些知識還是需要透過人類老師的系統化解釋,我們才能夠去蕪存菁,有效率地吸收。

知識又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們看到的棋譜是所謂的顯性知識,因為它可以用圖表完整表達出來,但其中放子的涵義和技巧就是難以用語言、文字、圖表形容,所以稱為隱性知識,而人類教師通常應該要專攻隱性知識的教導,利用電腦作為輔助運算,將工具的使用和過程教會學生,讓學生自主思考,才是實務性教育的重大意義。

教育方式要有所改變

如同前面所說,我們的教學方式要有所改變,老師的主要任務不再是教學生背誦的技巧與畫重點,如何理解基礎原理與使用工具,實際操作才是真正要教學的科目。我曾經在大學時選修一門英文課,叫作搖擺學英文,為何有搖擺這兩個字呢?因為老師在課堂上不只教學搖擺雙人舞(Swing Dance)相關英文,課堂的一半時間還會實際教你怎麼跳雙人舞。所以這一堂課雖然學的單字比較艱澀少用,可是透過實際操作演練的結果,反而對英文的興趣度大增,學生課後也會比較積極去進修相關的知識,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得知,教學不一定是老師站在講台上,臺下學生安靜聽課,實際上也能用特別的方式,讓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無可取代。

€ 作者: AllenEE/平常時是硬體開發工程師,閒暇時是社會觀察家。
             喜愛哲學、心理學、吉他與雙人舞。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