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凡事必有因,當學習者回答「不會」、「不知道」時,是真的沒有用心於學習上,還是帶著其他不被理解的脈絡呢?

教學場域裡的「不會」、「不知道」是常常聽到的,教學者聽到時心中肯定也摻雜了各種複雜的心情,而這是台灣獨特的教學場景,還是青少年之所以如此回答也是帶著複雜的心情呢?

以教學者的角度來看,每個教學環節也是精心設計過的,需要考量學生的背景程度、課程的前後連貫性、多元的評量方式,總會希望學生在課堂能盡情參與、回答,聽到這樣的回答,對我來說肯定是沮喪、挫折的,但除了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與設計,也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去了解青年當下的狀態,去思考在回答不會與不知道前,他們是怎麼想的,如此才更能營造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與環境。

教學場域是由許多不同人與物組成的,包含最重要的老師與學生,而排課、體制、教學環境的設計也都是影響學習的可能,因此當學生回答不會、不知道,並無法全部歸因於教學者身上,但同時也應思考學生如此回答的脈絡為何,同時身為一個學生與教學者,教學相長這句話是我深刻認同的,而所分享的內容也會是用這兩個身分在不同教學場域中的自我敘說與觀察。

學習者回答不知道時可能有部分學習者是真的不知道,若教學者此時便將問題拋向另一位學習者,以利課堂的順利進行,久而久之便會導致課堂的惡性循環,形成一種雙向的制約:老師較常向表現好的同學提問,而不會回答的同學缺發創造成功經驗的機會,便習慣性地回答不知道,即使心中有些不同的想法;而也有部分學習者並非真的不知道,當課程一堂接著一堂,學習者認知消耗過於龐大、缺乏喘息的機會,大腦一時無法進行過多的思考時,不知道成了休息最好的擋箭牌,這會是學習者即使對學習有興趣仍可能發生的現象。

我想這也是之所以高中生上課時間的調整受到廣泛討論的原因,那除了體制面的調整,教學者本身有哪些努力可以做呢?我會建議減少「為什麼」做為發問的開頭,常常為什麼與不知道就像聯合技般夾帶著出現,殺死了現場的老師與學生們,而這樣的結果也都是雙方不樂見的,「為什麼」一詞本該是開放性的問法,而確實開放性也是台灣教育所缺乏的,課程是有機的,所以並沒有絕對標準的答案,但我也發現從標準單一到開放多元的過程是漸進的,為什麼一詞過於廣泛,當學生對於學習停留在過去的印象,認知發展程度也尚未到能進行高層次抽象考時(即使是成人面對新的學習項目,也不一定也立即進行高層次的抽象思考),「為什麼」這樣的發問,常常會讓學習者慌了手腳而不知所措,一時就習慣性地回答不知道,這不代表學習者心中沒有任何想法,可能是以上歸因的兩種原因:缺乏創造成功經驗的機會與身心疲累。

減少為什麼的使用,並非要教學者完全不使用這樣的問句,而是保留這種刺激學習者思考的精神,稍微調整問法,成為學習者的鷹架,當他們還是小花小草時。以前者來說,教學者是可以給予協助指導的,教學者可以試著使用更具體化的方式來做開放性問答,如進行自我探索相關課程時,當學習者說明自己是個害羞的人時,教學者應減少使用為什麼,而是以什麼情境會讓你覺得自己是害羞的人、對你來說什麼是害羞等問句提供課程的指導協助。

完全不使用為什麼於教學中是困難的,會提出這樣的建議是以自己同時身為教學者與學習者的觀點來述說,每位學習者回答不知道的背後都有其脈絡根本原因,而每位教學者的教學設計也都有其預期達到的目標,所謂教學相長,當雙方都能試著理解對方的處境時,相信彼此在需要時,便會主動的去尋找資源,學習者會帶著「十萬個為什麼」的熱情去尋找答案,教學者也需要學習者的回饋以設計更好的教學活動。

 

▲作者: Daniel,心理系學生、旅行愛好者、接棒啟蒙計劃志工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