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期盼,也許有一天,社會關注的焦點不再是成績與數字,而是教育最美的產物–學生
從過去的學測五科都要報考,到近期教育政策的調整,改成最多採計四科,引發了如此轉變是否有效降低學生考試壓力的討論,以及近幾天討論度十分沸騰的六龜高中學測成績新聞,社會大眾對於適性發展與考試教育有了諸多的辯論,其中都可看出台灣的社會氛圍對考試教育已掀起一波由下而上的反思。
從六龜高中的新聞出發,考試導向的教育還真的差點扼殺了教育的美,幸好學校的老師們都很堅持學校「適性發展」的教育理念,若進一步了解六龜高中的脈絡背景,會發現其實僅看到成績這些表象數字的人才是井底之蛙。六龜高中的學生背景大多是由農、工家庭組成,許多學生在學測前就已決定不報考,選擇其他生涯管道,而學測表象下許多人也忽略了學生們長期的努力,六龜高中的合唱團在八八水災期間成立,學生們儘管身處在受災區,但經過多年的耕耘與堅持,如今的合唱團除了在國內外演出表演過,更是成為一名giver,用歌聲給予大家愛與溫暖。
倘若有一天這樣的美麗故事就只因為考試成績而不復存在,這是你理想的社會樣貌嗎?對我來說,肯定不是的,若教育僅是篩選成績排名前端的學生,那這絕對不是教育該帶來的景象。教育之所以獨特且無可取代正是因為它有無限的可能性,且某種程度上不具規則性與可複製性,我們可以透過不斷的訓練與練習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成績表現,但教育的最終目並非制約學生成為考試機器,而是協助學生「成為一個人」,如其所是的成為自己心中的模樣。(「成為一個人」為人本心理學家carl rogers所著之書,其所提倡的人性觀對我有諸多啟發,也是我試著將心理學與教育、生活連結的重要啟蒙者)
教育是一種美,它有其藝術性,而它的美不該被考試給扼殺。
所謂美,正是說教育體現了人的獨特性,考試雖然是種快速篩選學生且看似公平標準的方式,但同時它也扁平化了人的多元樣貌,如其生命經驗、個人價值等,並凸顯了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的落差如何作用在看似公平的考場。
以六龜高中作為例子,即使被歸類為特偏地區,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相對缺乏,但透過合唱團的練習學生得以從中合作學習、付出關懷,這些素養面的培養,正是人長出其自我獨特性的重要關鍵,也體現了適性發展之下教育的美。成績不理想是事實,成績不代表一切也是事實,教育的價值並非透過數據將人量化,而是將人的天賦與熱情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協助不同個體展現自我價值,這也是我所謂教育的美。
▲作者: Daniel,心理系學生、 旅行愛好者、接棒啟蒙計劃志工
1 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