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中國或台灣播出一部很火紅的歷史古裝劇,[大軍師司馬懿:軍師聯盟] 劇中主要針對司馬懿這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拍攝一部從年輕到老的精彩故事,跟三國演義不一樣的是此劇本是從大魏的角度拍攝,自然就能更凸顯司馬懿對君主及政治理念的作法與想法。
會想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前陣子在中國的知識分子圈掀起曾國藩的思維熱潮,我認為讀歷史的目的就是活用,並將當時偉大人物的思維注入新思想,重新理解如何為我們新一代所用。如同愛因斯坦所說:「我們創造世界的過程也是一個我們如何思考的過程,要想改變世界,必須先改變我們的思想。」
培養過人之才氣與膽識
我認為才氣與膽識一半靠天生資質,一半靠從小培養。一般而言,我們在三國演義所讀到的厲害人物,無非是臥龍和鳳雛,相傳奪得一人輔佐便可以平天下。但在我心目中最有謀略與膽識的高人無非是司馬懿。以前我們對司馬懿的印象,可能就是很會出些陰謀詭計,甚至有野心想在朝廷政治上呼風喚雨,但現在火紅的戲劇慢慢推翻這種刻板印象,因為我們在書中看到的是三國後期的司馬懿,而這個人會成功,有下列幾項特質:會出謀劃策、有野心、會忍耐、能察顏觀色,知道老闆的心裡在想什麼。
司馬懿從年輕時就是個讀書人,父親原本是東漢末年的朝廷高官,自然從小是學習宮廷樂禮及飽讀詩書,並且他是真的會把書中的知識活用之人,加上他懂兵法及擁有化險境為無的膽識,讓曹丕多次要求司馬懿當自己的左右手及謀臣。
在劇中司馬懿為了搶救自己的父親出牢獄,發揮了過人的口才說服荀令君助他一臂之力,最後在楊修的眼皮下用假淹溺的方式,讓對方在鬆懈之時,拿到偽造司馬公的筆跡證據,順利救出自己的父親,可見司馬懿在制定策略時,並不會強硬著讓別人相信自己,而是真心分析利害說服他人,且不畏面前的人官威多大,只作沙盤推演最終讓別人信任自己。除了擁有膽識外,還有洞悉將來、推想未來百步棋之能力。
策略的基礎在於兵法
在三國演義中,有個很有趣的軼聞故事,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戰場的選在五丈原對峙,當時司馬懿的策略是堅守不出,諸葛亮一直想引誘曹魏出兵,運用了《孫子兵法》始計篇中所說的"怒而撓之"之計,也就是送司馬懿一件女人的衣服,目的是侮辱他而強行出兵。不過司馬懿早就有對應的方針,不能破壞此戰的基本策略,但也要試著讓底下的將士們知道對方的盤算。司馬懿心裡很清楚自從關羽因大意失荊州後,蜀軍只能從漢中崇山險峻的道路北伐曹魏,但因道路難行,使得後勤糧食運送困難,雖然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想試著解決糧食運送問題,但極限也只能撐到一個月,因此司馬懿心裡明白一個月後他們就會撤兵,所以堅守不出的策略絕對正確。
但問題是自己能夠忍受此等侮辱,一同征戰的將士們未必能忍受諸葛亮的羞辱,因此司馬懿假裝大怒,並上表曹叡下令即刻出戰,曹叡知道司馬懿的用意何在,因此鎮住了原本不穩的軍心,且司馬懿還假裝跟使者聊天,孔明的飲食和生活狀況最近如何?因為他知道孔明可能身體快撐不下去了,逼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最後司馬懿笑著對將士們說:[孔明食少事煩,豈能久乎?]
從此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作決定不可感情用事,甚至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真正讀懂兵法的人通常不會忘記自己的基本策略和目的,尤其在商場或職場上,面臨重大決策時都必須三思而後行,不能輕易被外界的干擾,影響自己的初心及合理決定。而這也是特斯拉CEO先前所講的"第一性原理"的基礎所在。
帝王之術V.S.仁者風範
在劇中曹操為了要立那個兒子為世子而煩惱,這時他突發奇想了一個考題來考曹丕和曹植,考題內容大意如下:明天兩個兒子在某個時辰要拿著出征令旗安全送達曹洪將軍手中,但一個從東門出,另一位從西門出去,但將軍只會接受最快到達的令旗。另一方面曹操又下令東門和西門的守衛全城戒備,不能讓任何人出城,因此這種矛盾的考題讓兒子們傷透腦筋,各自詢問自己的謀臣是否有解決辦法,後來曹植選擇殺了衛兵,不擇手段完成任務,但司馬懿認為此考題並不是爭輸贏,而是測驗應考人明白什麼才是對的決策,對於要統領國家的帝王,判斷是非對錯顯然是相當重要的特質。
我們可能曾聽過領導人懂得帝王之術就能作好團隊的領導統御,但帝王之術並不只是謀略或陰險狡詐之術,它算是領導人必須以身作則,且用嚴格的規矩約束自己才能作到天下人真心服你的境界。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所謂仁者必有一顆仁德之心,且願意遵守國法,散發出來的氣息才能讓人認同你是個明君。
“忍"的真正涵義
我們可能在中學的課本都聽過張良與圯上老人的故事,相傳黃石公為了測試張良的忍,故意將鞋子丟到橋下,命令張良撿回來後又要張良給他穿上,後來黃石公認為張良孺子可教,因此對他說五日後來橋上等老人,經過兩次失敗後,終於比老人早到,這時老人贈送張良一本《太公兵法》,最後張良研讀十年後,成為漢高祖劉邦的大軍師,協助漢高祖統一了天下。
同樣的道理在司馬懿身上也看得見"忍",用計之前會眼觀四方、耳聽八方,習慣獻出以退為進的計策。《孫子兵法》在一開始也有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可以明白兵者的思維通常都是謹慎小心的,當然臥龍先生也不是例外。
現代的人因為社會變化快速,產生速食愛情、換來換去的工作、三分鐘熱度學習等,這些快速不成熟的決定,是否造成未來不可抹滅的錯誤,事實上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可以從這些高手留下的觀念去學習,是否能不忘自己的初衷,如要忍就一忍到底,方得使終呢?
€ 作者: AllenEE/平常時是硬體開發工程師,閒暇時是社會觀察家。
喜愛哲學、心理學、吉他與雙人舞。
1 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