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富比世一篇以「為何台灣的薪資和墨西哥一樣低」為題的評論報導(已改標題為「作為一個已開發的亞洲經濟體,為何台灣薪水這麼低」)直指台灣人民平均月薪僅高墨西哥350元,此評論報導一出便引發台灣媒體轉發,並造成網友熱烈的討論。

雖然國發會已發新聞稿說明此數據的引用存在錯誤,但確實這也顯現了台灣人民對於低薪議題的基本焦慮。富比世的評論報導說明中國因素(中國較低的成本競爭造成企業需要cost down、惠台政策等)僅是造成台灣低薪的其中一項原因,而文中也指出台灣在培育高技術人才的教育上落後其他亞洲四小龍,因為台灣人只接受「通才教育」。

低薪議題在台灣長期被關心討論,除了社會、政治面向的影響因素外,許多評論將「教育」列為一大關鍵影響因素,如學用落差、青年缺乏職涯規劃、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等,我同意這樣的觀點,但並不同意富比世文中所說的台灣教育落後其他亞洲四小龍,台灣高學歷排名全球第四,理論上應該不缺乏專業人才,我認為造成青年低薪的其中一個教育關鍵是青年軟實力(自我覺察力、社會參與力等核心素養)不足以支撐其硬實力(專業知識),導致教育成效無法彰顯,讓企業端不願意付出高薪。

因此,我認為如何有效連結青年軟實力與硬實力,是教育現場的一大重點。當教學者可以將相對生硬的專業知識內容與學生生活有效結合,並透過課程引導學生問題解決、尋找資源的過程,我相信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導向,會更能培力學生成為一個自發的探索者,踏出教室的舒適圈,從生活與學習中找到自己所愛,並將熱情投入於其中。

針對這樣的教學取向,大學端較常使用的教學法為pbl(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但因爲時間與空間的壓縮,此教學法雖能提升學生問題解決、批判思考等能力,卻也可能因為僅是課堂案例的演練,而使行動與思考侷限於校園中,形成連結產學現場時較缺乏生活化的實務經驗。

而這樣的教育設計並非完全不存在,教育新創組織「城市浪人」透過教育任務化的方式,將學生關注的不同議題融入四大任務主軸:「自我覺察」、「社會參與」、「冒險挑戰」、「連結再造」,透過問題導向(任務導向)與體驗式的學習,讓學生真正走進生活裡,從執行不同強度的任務中,重新詮釋不同議題的樣貌,並反思自我定位。

如此的教育模式若能與大學端合作,重新針對不同科系專業背景設計特色任務,我認為會是優化pbl(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法的其中一個作法,同時利用台灣高教原本既有的優勢(高學歷比率達全球第四),達到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整合。

執行特色任務時,學生除了需要原先的專業先備知識外,更需要理解該專業可以如運用於生活中、生活中有哪些外部資源可以使用,此探索過程是將學習權交還給學生,教學者作為導師,協助學生在自我探索、社會參與的路上找到自我價值與方向,讓他們在追尋自己熱愛的事物時,能藉由軟實力展現其專業面。

青年低薪議題若完全歸咎於教育問題是不負責任的,教育是人力資源培養的重要關鍵,但仍須企業、政府的支持與協助,才能讓教育的價值極大化,讓青年軟實力與硬實力的整合成果,能有一個平台自我實現。

 

▲作者: Daniel,心理系學生、 旅行愛好者、接棒啟蒙計劃志工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