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seng 2012/9/19
「台勞」的議題一直許多人談論的焦點。許多人說,去澳洲打工不應被扣上台勞的帽子。許多人說,出國工作那是個人想出去探索世界,沒什麼不好的。也有人談到了歧視的議題,認為我們自己也歧視外勞,出去被歧視也沒甚麼了不起。眾說紛紜,也各有各的道理。在這裡,筆者想提出另一個角度來觀察,那就是人才和創造價值。
坦白說,出國去工作確實是一種個人的選擇,其實沒啥不好。但是這只是表面的「現象」,現象可以有很多,但真正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
從經濟環境分析,長期出國工作的台灣年輕人人數,大量增加是相當合理的結果。
yes123求職網做了一項「2012窮忙世代 月光族調查」。93.4%的上班族認為在臺北生活,每個月薪水要4萬元以上才夠用,其中有65.6%認為,薪水大概在4萬元至5萬元以上,才可以存到錢。考量台灣的工資水準,這就是說,大部分的年輕人的薪水都不足以在台北地區生活。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 未滿30歲的所得收入者2011年的平均年所得僅剩台幣41.6萬元,比起2010年42.2萬元,2009年42.06萬元及2008年41.84萬元更低。若扣掉非消費支出(稅費、利息支出等),平均可支配所得剩35.8萬元,等於每月不到3萬元可運用。
試問,每個月不到三萬元的收入,如何能在大台北地區生存?
那麼,出國工作為何可以吸引到年輕人嘗試? 答案很簡單。畢業於國立高雄大學的黃景廷(Rex Huang),正在澳洲打工度假,在新聞採訪中,他不諱言:「我在澳洲工作一週五天、朝九晚五準時下班,『一個星期就有22K』;憑什麼要我們回去領22k?」
這位年輕人的話所言不虛,看看這張圖就知道。以澳洲的雞肉工廠工作為例,時薪為澳幣18元,每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五天的話,周薪就是720澳幣,大約是新台幣22,222元。
當台灣能提供的薪資越來越不夠用,出國工作當「台勞」,本來就是合理的選擇。
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為台勞這現象,其實相當合理。而且在未來的幾年中,可能會更加普遍。
看看這張實質薪資圖表就很容易知道問題所在。2012年平均薪資是負成長,但是通貨膨脹卻不是。
台灣社會的問題是,沒有新的價值被創造出來。
目前,全世界都面臨了經濟上的危機。美國,歐洲均有大量的失業人口,長期找不到適合的工作。人類世界近年來,並沒有實質的創新足以增加工作的數量。台灣,在這樣的危機中,並沒有足夠的自覺。
看看台灣成功的創業家們,平均年齡是多少?
著名的成功創業家,平均年齡都相當高。也難怪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會說: 「我說台灣沒希望了,假如七八十歲的人還在創新。」這後面隱含的事實是,台灣中生代(40-60歲)的創業家,其實並沒有為台灣創造出足夠的價值。看看台灣10年內實質平均薪資不增反退就能夠理解。
許多人說,企業剝削勞工。其實現實是,企業競爭力不足賺不到足夠利潤,當然只能轉向去剝削勞工。如果企業有創造出新的價值(如蘋果),那它當然會想用錢去吸引最好的人才,又怎會去找自己的員工開刀?
也有許多人說,政府應該有好的產業發展策略,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台灣的產業策略。數十年前的半導體產業,成功了。但是之後接著的兩兆雙星。面板與DRAM,基本上都是慘賠。以面板業為例,台灣跨入面板產業10餘年,雖然創造出高達6.78兆元的產值,但是10年下來賠多賺少,累計虧損約700億元。而目前似有前景的太陽能與LED照明,也都面臨激烈的競爭而大幅虧損。
很明顯地,最好不要期望台灣政府有設定策略的能力。
當政府無法推動好策略,企業又無法創造新價值,台灣當然只能陷入經濟發展的危機之中。照此發展下去,台勞人數的大幅增加,本就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我們如何能應對這個深層經濟的危機? 為何產業沒有創造價值,政府也不能推行好策略。當然,問題還是在於「人」身上。要解決人的問題,唯有靠教育。
台灣長期的填鴨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在經濟發展初期的代工式產業結構中,是有價值的。因為我們需要有大量勞力進入工廠,他們的任務是「執行」而不是創新。現在,台灣必須要轉型,必須要開始去創造新的價值。但是台灣的人才卻無法跟上世界的腳步。
有出國留學過的朋友,心中都有同樣的回憶,在課堂上,台灣的學生們,總是坐的離教授遠遠的,默默的抄寫筆記。在他們的腦海中,所謂的學習,就是念書,考試,取得好成績。這樣的態度,怎有可能去談「創新」二字?
其實也不能全怪台灣的年輕人。因為他們在成長的環境中,從來就沒有培養過創造的能力。我們又如何能期望,他們去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呢?
台灣的填鴨教育,在這張圖內表露無遺,學生們被教育成同一個樣子,卻不問其真正的天份與熱情為何…
唯有改變年輕人的心態及學習方式,他們才有可能擁有創新的能力。
許多目前世界上成功的創業家,都有輟學的經驗。許多人誤解了這件事,那不是因為他們叛逆,而是因為他們渴望學習,去解決問題,去創造價值,但學校內環境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換句話說,他們是因為想要真正的學習,才離開學校。
這聽來很奇怪吧。學校不就是學習的地方嗎? 不,目前世界變化劇烈,學校內舊的學習制度與觀念已經跟不上外面的世界變化的速度了。創業家們提早離開學校,是為了跟上世界變化的腳步。
真正的學習,存在於了解世界,解決問題,激發創意的過程中。
我們都知道,台灣理工科的女性學生少,要女學生們拿起枯燥的元素週期表死記,確實有些勉強。但同時,台灣女性們平均對於「化學」的知識,可是遠遠超過男性的平均值。為何? 因為所有百貨公司的一樓,那些數量驚人的化妝品,全部都是化學的產品。
女性們為了解決自己實際的問題,開啟了真正的學習,她們研究不同化妝品的效用,其複雜的程度,絕對不亞於學校內的課本。這才是一種開放式的真正學習。
其實台灣學生的天份絕對不差,只是有太多的天份,被埋沒在填鴨的教育體制中。我們的價值觀只有考試,但考試能夠衡量出來的天份太少。
考試的有限性在這張圖裡面險露無遺…
人的天份何其多,基本智能就分為八種,也就是語言、邏輯數理、音樂、空間、運動、人際關係、自省和自然觀察。考試體系最多就是辨識出人的語言,邏輯數理。那其他的天分呢? 通常,就是慢慢地,被埋沒在填鴨教育的深處,從黯淡,到消失。
如果我們能夠打開學生們真正學習的大門,讓他們能夠提早開始在解決問題,激發創意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天份,同時也去探索,了解世界。那他們就能培養扎實的基礎,去追尋夢想。而在這些夢想中,才會有著台灣未來新的價值。
年輕人的志向可以在不同領域,他可以是企業家,或是從政,或是其他職業。但只要他擁有著對世界的好奇,知道自己的能力,了解世界,樂於解決各種問題。那不管 做的是甚麼,他們都可以做的很好,也能不斷的創造價值。
台灣社會,需要的不是一兩個英雄人物,而是一大群能夠替社會創造價值的人。
但是我們仔細想想,要改變已經定型的大人們,說實在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也就是說… 台灣會不會成為菲律賓,由年輕人決定。
若能夠協助學生探索,讓他們找到自己的方向,擁有自主動機,他們的天賦才有機會發光。更多能夠創造價值的人才就會出現。而為了讓學生能夠去嘗試探索,教育就不應該只是學校與家庭的事情,教育應該是整個社會共同參與。
如果你也對於轉化社會善意成為學生探索的價值有興趣,歡迎你來了解接棒啟蒙計劃,一起為台灣的教育盡一份力。
1 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