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動Fitmily創辦人的詹益鑑先生,除了是Appworks之初創投的合夥人外,目前也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的育成中心擔任助理執行長。橫跨創業、教育、生技跟健康產業多領域的他,從創投到創業,最後成為國家研究員,真實的體現了所謂“斜槓青年“的價值。
會走上這條路除了家庭背景外,也跟大學時代背景有關。在大學期間,他曾選擇了心理學、經濟系開設的通識課,也曾修過總體經濟相關科系的課程。擁有好奇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去了解這個世界怎麼運行的,怎麼決定事情,或是怎麼參與別人的對話,正是因為這種喜歡過生活,喜歡研究的精神,他認為或許可以利用技術加上對於醫院的熟悉度,去幫助相關領域來改變這個世界。
因此他創辦Fitmily,希望讓台灣的家庭擁有更健康的生活;而他也希望能讓行動跟網路兩個產業在台灣扎根,經過8年的努力已經幫助許多公司達成目標。因此他希望在未來10年間希望可以讓100家網路公司上市,並為台灣或整個公眾造成一些機會或可能性。而目前以輔導產業政策來說,他則希望可以帶進一些民間的視野或是國際上的資源,並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透過團隊建立把這些有經驗有能力的人帶來準政府機構,並為社會創造公共利益。
關於創業以及創投產業?
對於創投來說,大家會誤以為創投就等於有錢,但事實其實不盡然,如果是抱持著要變有錢才去創投這個行業,是本末倒置的事情。而對於創業來說,不一定要做快速成長的公司,也不一定是為了要賺錢。只要是你想改變的生活型態都算創業。像是得到過去沒接觸過的產業或是人脈經驗,過程中雖然有所犧牲,但至少最後有所獲得,這就是創業。
詹益鑑先生也建議有志投入創業的年輕人,可以從參與新創公司或產業開始,並分別到新創產業或大公司實習,都能學習到不一樣的經歷,並讓自己在創業前有3~5年的實務經驗。小公司因為資源少,所以可以透過嘗試不一樣的經歷及事務學能力,而在大公司可以學管理制度,去了解什麼制度是比較有效的。經過這兩者歷練後,如果想要做投資再到創投公司去實習。有5~10年的經驗累積,加上一些自己的資金人脈,有過創業者和投資人的身分後再往創投這個角色比較適合。
什麼學系比較適合進入創業或是創投產業?
對於創投來說,當你有了5到10年的創業經驗後,系所其實不是那麼重要。重點是你在哪個位子歷練過,有沒有管理的經驗,有沒有雇用人的經驗等。當然一開始跟自己的科系會有相關經驗,畢竟在一所學校,從大學到博士班花了這麼長的時間,你所投入的技術領域如果完全沒辦法在後來的工作發揮價值,其實是很大的損失。
學系其實重點在於要想清楚你在未來要走什麼路,不管是甚麼學系,最後都有可能成為管理職,成為行銷職或者是投資人身分,重點是最核心的技能是什麼。以詹益鑑先生來說,他在技術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他只懂得技術,那麼在財務上或行銷就不是那麼了解,所以他必須做中學,或透過MBA的學程去了解。
他認為理論跟實務是相輔相成的,以一個終身學習或是階段性的模式,大家需要思考,不要在學校待太久,也不要都不回到學校。怎麼在學習、就業、轉換這三個角色去不斷循環跟累積,並且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畢竟這個世界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以前的人生戰略或許只有兩三個階段,就是求學、就業、退休;可是未來可能要經歷過三到五個循環後才會結束。這個會是未來需要經歷的階段,就像斜槓青年一樣, 可能同時有好幾個身分,未來在台灣,這個模式或許會慢慢變成一個主流,而不是一個小眾。
他也認為,設定一個不管是短期或是長期目標後,要去衡量甚麼是自己所想要的。是因為薪水還是使命;又或是這個團隊有沒有什麼樣的願景?當有目標建立了,用一段時間去落實這個目標,並定時定期去修正,讓動機轉變成任務。有了任務,有了使命,有了願景,動機也就隨之擁有,但最重要的是“為甚麼“,讓自己得到選擇的機會後,比較容易得到好的結果。但如果認為是被迫、沒有選擇的,就很容易陷入沒有動機的現象。
在工作中,挫折當然是數不盡的。他也曾有資源有限,犧牲薪水的情況,甚至是公司把得來的管理費拿來當薪水。但對他來說這其實是必經的過程,把挫折當成養分來源,公司成長的速度也才會越來越快。就像馬拉松一樣,如果視為是挑戰,就會去忍受中間的勞累或是一些辛苦的層面。當然練習也很重要,創業不是想做就做的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練習。怎麼練習,找誰練習,這兩個是很重要的問題。
但對他來說,看到事情發生,甚至事後有沒有一個回饋機制,是可以能讓身邊的人得到更多機會,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如何創造一個正向循環,也是他一直不斷在思考學習的地方。但他也提醒,不管是幫助自己實現夢想或是幫助別人,透過服務不同的人,去思考要用甚麼方式去幫助值得幫助的人,也要先了解,甚麼樣的人或是什麼樣的事情值得人家幫助,因為幫助他人不是沒有代價,這份代價最後會回到自己身上。
對於想入這個行業的學生,詹益鑑先生想說:
要不斷打造自己的幸運,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模式以及去觀察成功者。不管是創業者、經理人或是學者,他們具有那些能力或是特質,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尊敬他們的。甚至更進一步問自己,我能為他們做什麼事。去觀察那些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看看自己身邊是否有持續提升自己,甚至去幫助他人的人,這種人就值得親近。除此之外,也要試著找到自己的業師,跟他們交談或是交換意見,站在不同年紀或是不同的人生階段,他們能夠提供一些好的建議,有這樣的學習對象或交流機會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高中生來說,他也建議要去多探索自己的興趣,去了解不同的科系,甚至去了解不同的工作領域。因為多數人看到的都是學校,或是一些上課的內容。在台灣,多數的學習方式,尤其在傳統或是體制內的學校,還是按照一個循規蹈矩、按部就班課程或課綱。若是能主動去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情,透過參與課程,都能更早去了解這個世界運作的方法,或是你與別人腦袋運作的差異。
如果有機會讓自己跳脫舒適圈,不管是社團也好,交換也好,透過交流去認識不同的人事物,畢竟學校跟現實有很大的差異,越去了解,越有機會及早準備好,對未來不會惶恐,也能夠更掌握未來想做什麼事情。
最後詹益鑑先生想說,老師是引導者的角色,而非知識跟資訊的來源,應該要讓孩子自己去了解,重點是要去引導學生們找到自己的興趣。
接棒啟蒙計劃實習生 囷旖 /採訪報導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