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因為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普及化,很多家長常有個疑問,讓孩子玩遊戲到底是好還是壞?
但我們時常看到有些天才兒童,會經由玩遊戲的方式,對寫程式感到興趣,進而自己利用免費資源學習寫程式,甚至自己設計好玩的遊戲。本篇文章想站在遊戲創造者的角度來說明,事實上只要不要沉迷遊戲裡的劇情,跳脫舊有觀念,有機會讓孩子學到抽象思考及設計的能力。
每個父母都會擔心的事
在台灣的標準教育觀念中,父母總是認為遊戲是不好的產物,它似乎擁有某種特別的魅力或毒素引誘孩子們沉迷在這個虛幻的世界中,但我認為遊戲是個教育工具,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進而產生創造的慾望。
在Steve Jobs自傳中,相信各位都有讀到為何他想要在車庫中和共同創業者研發個人電腦,也就是現在的PC,在當時的年代電腦是個昂貴的產物,主要由IBM掌控整個市場,應用層面著重在大學研究、軍方、政府等等,不過Steve Jobs的觀點不同,他認為如果流行於家庭市場,從個人到小孩將會創造出不同的價值,擁有無限可能性。
因此在資訊科技進步的現今,個人Coding的夢想終於實現,甚至出現很多專業平台,例如:Kaggle.com(把全世界最聰明人聚集起來解問題),拋出高額獎金吸引資料分析專家或演算法專家來一起解決問題。
在台灣也有一些人正在努力翻轉教育這一塊領域,運用遊戲帶領孩子如何解決問題,例如:簡單桌遊、樂高機器人編程、無人機組裝及編程、電腦遊戲或手機遊戲編程,在邊玩遊戲及實作的過程學習動手做的技能,反而讓孩子能提早接觸統合系統實作的能力。
如何讓孩子擁有創造者思維
事實上很多人會認為玩遊戲只是休閒活動,甚至只是想滿足在遊戲世界稱霸的慾望。
這樣的觀念其實都沒有錯,但我們都知道遊戲終究是人類自己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如同電影所演出的劇情一樣(一級玩家和駭客任務),背後的創造者始終比玩家擁有更高層的思維,這包含設計及創造的能力。
有很多天才兒童似乎擁有這樣的天賦去擁抱這種思維,我曾看過政務委員唐鳳小時候的故事,8歲那年唐鳳看到一本《Apple Basic》的電腦書籍,之後開始對計算機產生濃厚的興趣,自己畫了一張圖,鍵盤上的Del鍵可以清除螢幕上的字,他的母親發現兒子對於電腦擁有不可多得的天賦,立刻買了一台電腦給他用,並且給他玩教數學的軟體遊戲,過沒多久後,唐鳳自己寫了一套一模一樣的軟體遊戲,這樣的天賦和研究精神讓自己踏入了計算機高深的領域。
現在也有很多研究或研發AI的企業,開始試著讓兩台AI機器互相玩遊戲競賽,主要目的還是想知道AI的學習能力有多強,會發展出甚麼樣的行為策略去贏得遊戲,如同下圍棋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更遠的未來或許AI還能夠自己設計一套厲害的遊戲。所以培養孩子創造性思維的方法不只一種,玩遊戲是一種方式,年齡越小的孩子就越需要父母或老師引導他,而選擇遊戲也不只是電動玩具或電腦遊戲,也可以用實體的玩具讓小孩能夠親手動手實作。
如何不沉迷?藍色膠囊 OR 紅色膠囊?
如何讓孩子不沉迷遊戲是個大哉問,我所知道的案例是對遊戲沉迷和上癮都是會影響到個人的生活與精神狀況。
如何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呢?通常的答案大概就是控制玩遊戲的時間及選擇正確的遊戲,但我個人覺得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要灌輸孩子正確的觀念:遊戲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主要從中學習的不是輸贏,而是遊戲設計的內涵。如果你在玩一個非常喜歡的遊戲,自然就會研究他的劇本(劇情)、遊戲邏輯、角色設計、旁白對話、背景拍攝等等,更深入的思考或經過系統化整理,是否就能站在遊戲設計者的角度去推敲遊戲本身是否能再優化的可能性?
這種系統化思維在工作上或生活中每天都用得到,如果從細微的觀點來看,這時候自己已經跳脫玩遊戲者的角色,而成了系統設計者的角色,而自己看事情的高度就與以前大不相同了。
或許有人會說玩遊戲只是個休閒娛樂的活動,幹嘛想這麼複雜?
我自己很喜歡引用電影《駭客任務》Morpheus對Neo說過的話,Morpheus為了拉Neo進入他的團隊,在虛擬的房間裡對Neo解說真實世界其實已經被電腦佔領,現在的人類只是成為電腦能源的養分,因此拿出兩顆膠囊,一顆是藍色膠囊,另外一顆是紅色膠囊,讓Neo自己選擇。
如果選擇藍色膠囊,你可以繼續回到虛擬世界中(遊戲),過著像夢一樣的生活,雖然舒適但永遠看不到真相。
選擇紅色膠囊的話,我可以讓你知道真相,且擺脫電腦人的控制,學習到普通人無法得到的知識和技能。
「不一定每個人都要成為設計者,但別忘了也許有一天自己也想探索真實的世界。」
€ 作者: AllenEE/平常時是硬體開發工程師,閒暇時是社會觀察家。
喜愛哲學、心理學、吉他與雙人舞。
我其實蠻贊成筆者提到能夠去探索真相很重要這個論點。但筆者提到了,能夠進一步對遊戲機制設計感到好奇,吃下紅色藥丸,可以探索真相。這就讓我非常好奇了,因為整個駭客任務吃下紅色藥丸的人不是很少,是極少。
.
以這個邏輯來說,能夠不沉迷遊戲,進階去思考遊戲設計的人也是極少。事實上在真實世界中也是如何。
.
那這不就證實了父母的擔憂是很真實的嗎? 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的孩子會不會成為那極少的覺醒者呢??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