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次我所撰寫的文章「低薪議題是教育問題?」,我提出透過體驗式學習與問題導向學習兩種教學法的結合,來培育青年的軟實力與硬實力,即使此方法論看似可行,我想大家可能仍對其具體實施做法與效果有諸多疑惑,如這樣是否真的的能幫助學生專業面的學習?萬一學生本身就對此專業沒有興趣呢?

若回到原點思考問題本身,會發現此教學方法論要有可行性有兩大重點,一是學生對此專業具有基本的熱情,但這樣並不足夠支撐一切,還需有第二部分,也就是教學者具備引導學生反思的能力,讓學生在體驗「如何於真實情境中覺察問題、思考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不同學習歷程中,將學習回歸學生身上,思考這些經驗與自己的關聯性,同時練習整合自身軟實力與硬實力。教學者的引導教學與學生學習動機兩者相輔相成,缺乏其中一元素便可能使有效教學較難發生。

因此,我決定回到問題本身尋找答案,思考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可能原因為何,其中我發現一數據(表一)顯示不同科系間仍有相當大的性別隔離現象(引用自『高教「性別隔離」現象:跨越「男理工、女人文」的性別界限』一文),而不論是社會觀感、父母期待又或是性別刻板印象導致,這都可能使學生捨棄原先有熱情的科系,於大學階段對所學缺乏興趣、生活沒有動力,進入職場後學非所用,導致低薪。從生涯規劃的角度看,這是造成厭世代的多項原因之一;從教學的角度看,這可能導致老師教學挫折、學生無力兩敗俱傷的場面。

表一:105學年度當中性別區隔明顯之學門

此任務體驗仍會以「真人圖書館」為主要軸線,結合不同難度的任務做為生涯自我探索的挑戰項目,如以一到五顆星做為難度設定,一顆星的任務可以是「調查某一工作領域的從業人員男女比例」、三顆星任務可能為「了解某一工作領域的工作內容所需具備的能力、特質為何,進而認識這些能力、特質是否為單一性別所獨有」、而五顆星任務則可以是「實際體驗、觀察記錄該工作一天,了解此工作的過去、現在、未來發展」。任務難度都可以依照學生學習背景調整,也可視其職涯興趣自創。

針對性別隔離現象可能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落,我使用上次所提出的「任務體驗式教育結合問題導向學習」,設計因應的具體教學實作方案。傳統上教學中常會透過訪談的方式,協助學生自我探索未來生涯的選擇方向,我認為藉由「真人圖書館」了解不同職涯經驗確實是一種好途徑,但同時由於不同科系長期呈現性別隔離現象,通常會再製出現男理工、女人文的結果,因此我認為可以搭配任務體驗式的教育來擴展學生對科系選擇、職涯發展的多元想像。

藉由實際的出走,學生除能嘗試踏出舒適圈,也能從與不同工作者建立關係,甚至參與其中的過程,回頭再次認識自己,這是體驗教育的魅力,讓學生在自我與社會兩條軸線上,探索自己的已知,覺察自己的未知。

當然,教學者的角色也是問導導向學習中相當關鍵的引導角色,以上述任務為例,教學者的引導問句如「你觀察到此工作的要求為何」、「你對該工作從業人員男女比例不平衡有何想法」、「你期待該工作領域未來如何改變」都會是學生「覺察問題、思考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重要鷹架,也是培養整合學生硬實力(對不同工作領域的知識增長)與軟實力(溝通表達、自我職涯興趣探索)的橋樑。另外,此項任務教學者也可根據學生與教學需求,延伸相關反思議題,如性別議題、勞工議題等,協助學生拓展其專業面的學習。

此教學設計的目的除了試著打破過往學習只存在教室中的架構外,也希望經由社會真實情境的參與,讓學生有機會跳脫「性別隔離」現象的框架,從個人專業、熱情所在、社會需求等面向探索生涯方向,找到自我價值,做出適性職涯選擇。

▲作者: Daniel,心理系學生、 旅行愛好者、接棒啟蒙計劃志工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