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年輕一代普遍缺乏耐心? 別在只是批評他們,而該去了解背後的原因! 我們看到年輕世代缺乏耐性,其實是因為他們成長的環境中,難以自然培養出耐心。這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我們要了解,時代真的不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有了電報,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了電話,現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有了網路。網路科技的影響是,一切都變得唾手可得。不論是你想聽一首歌,看一個MV,電影,甚至是想找人約會,手機拿出來,滑一下馬上就行。
而當一切資訊的速度都變得很快,就很難培養耐性。既然一切都立即可得,為何我還需要有耐心呢? 網路的優點是資訊傳遞極為快速且方便,但是有時若不慢下來,耐心就比較難以形成。
培養耐性的過程是需要時間且通常是不愉快的,所以需要環境來輔助培養。像是以前,我們對音樂有耐性,是因為不管是聽卡帶還是CD,我們都因為科技限制,而願意花更多時間聽同樣的音樂,即使我們只喜歡一張專輯的一兩首歌。換句話說,我們比較容易對聽音樂有耐性。
而現在,也因為科技,能夠輔助培養耐心的環境不存在了。這也是網路世代所面對的現實。我們可以直接享受結果,所以不會願意去體驗過程。像是登山,我們要承擔好幾個小時的辛苦,最後看到的山頂美景,才特別地有意義。而也是這個辛苦的過程,讓我們可以學到耐性。如果直接就可以看到山頂風景,那又如何有可能擁有克服登山過程的耐心?
總體而言,人生的旅程是漫長跟艱辛的,缺乏耐性的影響很大,這讓網路世代較難取得那些需要耐心經營才能擁有的成就。如工作上的成就感,以及與人的親密關係。這幾項都需要長期的努力經營過程,才能得到。事實上,取得的過程,才是真正的價值,而不是結果。
所以很久以前,就有哲學家說:
「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 柏拉圖
最後,重要的是,讓人可以有擁有耐心的原因是甚麼? 主要有幾點:
- 找到自己的信念 (這就是我應該要做的事)
- 建立起工作的熱情 (我能自主,有歸屬且越做越好)
- 養成了好的習慣 (我不自覺地可以重複做好一件事)
- 擁有支持性的環境 (我有朋友夥伴一起努力)
反思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有幫助學生們去擁有耐心嗎? 如果沒有的話,那怪罪網路世代缺乏耐性,就有點不教而殺的味道了。
轉化社會善意成為探索價值 — 認識接棒啟蒙計劃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