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個人,接受了精英教育,能力很強,卻極端自私且沒有道德,這能夠稱之為人才嗎? 也許社會上有許多這樣的人佔據了許多重要位置,但筆者卻真心無法認同這樣的情況。
沒空細看文章的話,就看看影片吧~~
我們的教育目前最重視的是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卻極端缺乏個人的思辨,一方面造成了廣大學生們迷惘困惑,無法真正認識自己與找到自己的方向,天賦無法發揮。另一方面勝利組的學生之中,甚至也出現了一些高學歷高成就,卻心靈扭曲,甚至為惡的人。
如何可以讓教育體現其真正意義,也就是協助每個學生認識自己,找到適合的方向,活出一個正向,且對社會有貢獻價值的人生。 我們也許可以從阿德勒心理學看到一些值得參考的方向。主要可以從四點來描述:
- 相信人可以改變,每個人都有能力去解釋過去賦予不同的意義。
- 人的煩惱均來自於人際關係,幸福也是
- 要先做到課題分離,才能取得心靈的自由
- 在自由的基礎上取得社會意識,就能逐漸接近幸福
一,相信人可以改變,每個人都有能力去解釋過去賦予不同的意義。
當我們境隨心轉時,我們採取目的論,而當我們心隨境轉,則採用的是決定論。
我們不應被決定論控制。許多人採取宿命論,認為自己有著怎樣的過去,所以現在就注定會如何。其實我們如何看待世界,主要來自於是自己的主觀解釋。若是從目的論出發來分析,我們的各種現實狀況,其實都是因為我們想要如此,所以才有了行為,並導致現實的結果。
比如說,吵架生氣時,我們的憤怒情緒是被製造出來的。是為了想要在權力鬥爭中讓別人屈服,所以會對人生氣。 或是,如果一個人很難相處,其實是因為他不想受傷所以主動選擇關閉自己的心。
重要的是,不要陷於人生的謊言,為自己找藉口。若是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決定不要改變。比如說,一個工作狂說: 「因為我很忙,所以沒時間陪家人。」這是藉口。 一個酸民說: 「因為我出身不好,所以我生活很慘。」這也是藉口。真實是,我們不想要改變。
另外,我們也需要去專注活在當下。不要受到過去控制,也不盲目追求未來,而是專注在當下,過一種實現式的人生。專注當下,真心專注,那麼即使任何時候人生結束,都不會有後悔。
當我們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之後,接下來需要去理解,人類的煩惱痛苦來源是什麼,才有助於知道自己該如何去面對。
二,人的煩惱均來自於人際關係,幸福也是
工作&友情&愛,是三種主要的人際關係,由淺入深,我們主要的煩惱都由這些人際關係而產生。
人際關係有深淺之分,真正麻煩的是,我們會因為不同的關係,而對他人產生期望,而當他人無法滿足我們的期望時,煩惱就來了。比如說,情人關係,容易陷入期望: 「我這麼愛你,妳怎麼可以不愛我? 」 。「 我們是情侶,妳應該…」這些期望如果沒有被滿足,就會引發情緒,這些情緒若太過激烈,就容易出現傷害。
另外,當我們與人爭執,便陷入了一種權力鬥爭,不是我贏你輸,便是我輸你贏。然後輸者會懷著怨恨,等待反撲的機會,於是人與人之前陷入了一種負面的循環。這樣的循環除了不斷產生怨懟之外,還會越滾越大,到了國家民族層級,就演變成戰爭。
雖然人際關係產生了許多的煩惱,但另一面來說,也是幸福的來源。若我們能感受自己對他人有貢獻,這是創造幸福感的最佳方式。
若人際關係同時是煩惱與幸福的來源,我們又要如何擺脫煩惱,接近幸福呢? 關鍵在於,要先取得心靈的自由。
三,要先做到課題分離,才能取得心靈的自由
人際關係有許多的角色,我們因為關係或角色,而對人有了期望甚至控制欲。這讓人的心無法自由,不斷受到各種情緒拉扯。在這樣的狀態下,人是不可能真正擁有幸福的。
聽來有些驚悚,但我們需要先否定認同的需求,將課題分離,意識到,你的課題是你的,我的課題是我的,課題是分開無關的。比如說,感情關係,你若要愛我,那是你的課題,至於我要不要回應你,那是我的課題,兩個課題是分離無關的。
或是是親子關係,課題分離後,親子關係變成橫向,不是縱向。父母對孩子有甚麼期望,那是父母的課題,至於孩子有什麼選擇,那便是孩子的課題,課題是分開彼此無關的。我們不應嘗試控制孩子的未來,但可以付出關心。
另外很重要的是要懂得跟自己的情緒相處,因為情緒燃起時,課題就無法分離。比如說,當夫妻跟另一半吵架時,雙方經常會覺得自己都付出這麼多,為何對方不體諒,感到委屈,就很容易生氣,而一生氣陷在情緒中後,課題就更難以分離。所以架就吵不完。
能做到課題分離,人便初步獲得心的自由,但不能僅止於此,因為人不可能完全孤立於社會。當我們放下後,就要用好的方式,重新建立起自己與社會的關係,也就是建立社會意識。
四,在心靈自由的基礎上建立社會意識,就能逐漸接近幸福
首先,我們一定要先做到課題分離才能談社會意識。若心沒有自由,而與社會過度連結,將導致一種大風險,非但沒有幸福感,還會有極大負擔,也很難活的快樂。
當我們心中渴求認同,期待回報,就很容易出現煩惱。「為何麼我為大家做了這麼多,大家還是不喜歡我?」。或是當我們過於在意他人是否認同。許多人沉迷於社群網路,容易陷入那種「我的Po文怎麼大家都不來按讚…」的那種煩惱,這些煩惱會不斷累積,直到我們無法承受。所已有研究指出,使用FB過度,得到憂鬱症的機率會增加許多,就是這個道理。
但當我們可以做到課題分離,心有自由,然後再重新建立起與他人跟社會的連結時,情況就不同了,因為我們不用渴求認同。可以更自在地去與他人連結。
這分成三個階段:
- 接納自我,不是肯定,只是接受。能跟自己相處,跟情緒相處。認知自己的一切,有平靜,賦予過去意義,會有一種坦然的平安感。
- 信任他人,因為不求認同,沒有期待,所以可以不求回報的首先給予信任,這信任的一步能否踏出,對於要體現善意而言,極為重要。
- 貢獻他人。施比受更有福,當個人感覺自己對社會有善意貢獻時,幸福感會油然而生。
總結以上所述,我們需要去相信,人是可以改變。可以自己去解釋過去,賦予意義。同時,基於課題分離,我們可以取得心的自由,之後再重新以社會意識,從接納自我,信任他人,到貢獻社會,我們便能創造出源源不絕的幸福感。
這個取得自由,接近幸福的過程,對於人才的產生而言,極為重要,同時也正是我們的教育中非常缺乏的,非常值得讓學生們接觸並進行思辨。
作者: Ryan,接棒啟蒙計畫 創辦人
參考內容
- 戴爾.卡內基:「阿德勒是畢生研究人類及其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 與佛洛依德、榮格齊名,並稱「心理學三巨頭」。阿德勒除了是心理學發展承先啟後之人,更堪稱自我啟發之父!
1 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