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教育政策的調整(十二年國教),體制內政府、學校、民間發起的創新行動,以及匯聚這股「溫柔的教育社會運動」力量的相關策展、年會(如雜學校、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共創會、台灣實驗教育論壇等),近年來不分體制內外、公私部門,教育創新已逐漸形成一個指標性的關鍵字,然而教育創新並非僅是口號,它更在台灣的教育改革上扮演重要角色。
教育創新到底在創什麼?教育創新是在批判過去的傳統教育,抑或是為教育找到新的活水?以下是參與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共創會後對於教育創新的一些觀察與想法:
-
教育創新並非為了創新而創新
創新一詞確實讓許多人對教育創新的第一印象就是「新潮」,然而新潮並非教育創新的本質,教育創新的最終目的在於創造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一種更有效協助個體學習、體驗、探索的教學模式。
教育創新並非為了創新而創新,與其說「批判」過去的傳統教育,我覺得更適合的說法是教育創新「繼承」了過去傳統教育的優點,以此為基礎根據不同的情境、學生特性,調整、轉化出更符合學習主題需求的課程、教學法。以此觀點而言,教育創新並非為了批判傳統教育而存在,教育創新與傳統教育更像是相輔相成而非互相對立。
-
教育創新的點線面串連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一個各自綻放的點,透過彼此合作點與點之間有機會連成一條共好的線,教育創新的社群規模可說是日益壯大,除了體制外的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也越來越多體制內學校、老師共組以教育創新為目的的行動學習團隊。不同角度切入的教育創新社群組織各有各的優勢,如體制內教師社群具備教學專業,同時掌握了台灣絕大多數的教學場域和學生;體制外教育企業組織擁有業界資源,了解產業需求與趨勢,清楚學用之間的「痛點」。
學校社群與教育企業組織通常都有各自的人脈互聯網,也較容易將彼此從點與點之間連接成有主軸的線,那兩條線之間該如何產生交集,整合擴張成「面」呢?常常答案就在問題中,資訊時代許多教育創新組織是以科技作為輔助教育的核心媒介,若能善用此項工具,體制內外的跨域統整便更有機會被組織甚至超越地理位置上的阻礙,將台灣教育創新的影響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
體制內外界限的鬆動
前陣子曾聽到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內容大致如下:即然已經有了實驗教育法,就沒有所謂體制內體制外,只要在法律裡的都是體制內。確實隨著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的課綱、實驗教育法等政策的出現,體制內外的界線也越來越鬆動,也因此第二點所說的兩條主線(學校社群與教育企業組織)有機會彼此合作,發揮1+1>2的效果。
例如「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的教育種籽計畫,便是與高中合作開設任務型體驗課程,透過實際帶領學生在城市街頭參與不同社會議題,讓學生在過程中跨出舒適圈,思考不同議題可能的解決方案,也探索自身的興趣專長;「ThereforEd因為所以教育協會」的課程重組計劃則是與偏鄉學校合作英語課程,透過在地資源的盤點與創意設計工具的運用(如桌遊),設計符合在地文化的英語課程,並協助現場老師籌組共備社群。
教育創新是一段有機的歷程,它沒有絕對的終點。當我們開始分享,世界就會改變,相信當越來越多夥伴共同參與教育創新,我們就越能留住教育的珍貴,讓每個學生都能展現自己的獨特性,為自己也為台灣的教育播下一顆未來的種籽。
▲作者: Daniel,A growing mushroom from Taipei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