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6
現在青少年和家長正被包夾在一個尷尬的世代,我們每天面對的世界都在變化,而我們的家長每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 “跟上時代的腳步”,於是,國際觀擁有與否開始變成一項火熱的議題。在教育四方匯中,來了解關於國際觀,來自企業、專家、老師、家長與學生的不同觀點吧!
一、國際觀的意義與重要性?
問校方:對於國際觀的想法?
- 將出國與否、英語能力優劣作為國際觀高低絕對是迷思
- 英語這項“工具性學科”是溝通工具,換言之是開啟國際觀前需要具備的能力之一
- 台灣教育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忽略了人性三大特點:好奇、懶惰、走捷徑
- 現在的孩子面臨“無動力學習世代”,這違反了人性中的好奇心
- 所以今天的對談就是要讓孩子找回自我探索的好奇心
- 與其談國際觀,不如說我們是要談如何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國際公民
- 帶孩子擴展視野,當他們看得越廣,內心才會有更多想法
問企業:
比起待在校園受體制限制,盡快進入職場可能會比較快有國際觀?
- 國際觀感覺是一個有距離的名詞,因為大家對海外生活是充滿好奇的
- 台灣的孩子現在缺乏刺激,某部分是由於家長從小的過度保護
- 走向國際是激起孩子對所處環境好奇心的手段
問專家:
擁有國際觀的優勢?
- 若是站在職場角度要組成團隊,會希望成員是有國際觀的人才
- 不同國情的人們會因應國家狀況,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看法
- 以超市來說,歐洲的超市都會準時下班;反觀台灣,每個街口都有24小時營運的便利商店
- 反思的話,夜班的人員是因為台灣人“圖方便”而加了不必要的班。
- 所以,在秉持自身國家基準之餘,希望大家能有對其他國家做法的包容心,才可能有真正具備國際觀的人才
問家長:
海外成長的孩子,國際觀意識比台灣孩子強烈?
- 出乎意料的,在海外的第一代華人可能比我們更保守。
- 兩孩子也在國外求學,孩子表示擁有國際觀應該是對較多敏感議題有包容心
- 畢竟每個國家的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文化觀點,能接受各方觀點是國際觀的開始。
- 其實目前的台灣有非常多管道能接軌國際,小學時有國際新聞,中學時包括交換學生、國際志工都是好選擇
- 很多西方國家孩子可能大了才有機會出國,每個生命個體都會有對外的好奇心,這不僅是台灣孩子該關心的議題,也是全世界孩子都會面臨的狀況。
- 台灣不大,所以國際觀相對重要
問學生:
求學過程中,國中在台灣升學型學校,高中則在美國,兩地經驗有何差異?
- 台灣國中是考試領導教學,升學壓力從來不小
- 相對而言美國比較沒有升學壓力,老師每天會找相關國際新聞來帶出今天授課講義的主題,課程彈性空間很大
二、國際移動力是什麼?
問學校:國小端有國際交流的活動嗎?
- 透過科技做跨界的連結
- 透過文化刺激,例如國際青年志工
- 國際移動力的培養不符合現代需求,現在著重培養素養
問企業:
台灣在地的產業想行銷國外,算是國際移動力嗎?
- 企業要了解自己的定位才知道如何去移動
- 企業透過線上的傳遞可以解決距離的問題
- 先看見、創造需求,才能擁有國際移動力
問專家:
如果人才都出去了,台灣會不會沒有競爭力?
- 人才會外流是因為台灣市場太小,沒有合適的工作機會
- 不論是政府或是環境只要釋出善意,外流的人才還會願意回來
國際移動力不僅是實際到別國進行工作或學習,甚至在網路發表對國際議題的看法,也算是國際移動力的展現。
三、社會如何幫學生擁有國際觀及國際移動力?
問企業:
當學校提供的教育過時或不符社會需求,企業如何幫助學生?
- 台灣學生並不缺乏知識,真正缺乏的是了解與追求知識的動機
- 台灣教育則僅做到提供知識最後的畫面,並未告訴學生社會真實情境
- 貧富差距是不否認的事實,能彌補貧富差距辦法是提供富裕的孩子成就感的養成;而偏鄉的孩子則是建立自信的機會
問專家:
當學校提供的教育過時或不符社會需求,學生能為未來做何準備?
- 以一個 ⸢當老闆不小心拿了假鈔要你去買咖啡⸥ 的情況考題,讓學生思考學校教育是否真能培養自己面對這樣情境有⸢解決問題⸥能力?
- 學生應培養正確工作態度與觀念,了解你能為公司產生什麼價值?
問家長:
當學校提供的教育過時或不符社會需求,學生能為未來做何準備?
- 學校知識和到職場工作內容一定有所差距,學生可以藉由打工經驗訓練自己解決問題能力。
後話
大家會不會很好奇,為什麼我們是圍坐在一起思辨,不是單向的定義國際觀是什麼?
沒錯,因為國際觀就連一個定式的定義都沒有。
在討論擁有國際觀與否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該思考,眼中洞察國際大小事的那一天,我們是不是能包容本身居住的這片土地,甚至其他文化帶來的生活體驗。
期待大家都能成為眼界開闊、思考成熟、放眼世界的國際公民。
教育四方匯
精彩思辨論壇。在主題思辨中,匯集老師,家長,學生,專業四方觀點,拓展參與者視野。
喜歡我們的內容嗎?請訂閱接棒啟蒙: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