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欣,現於品牌廠擔任產品認證工程師。對於這個職業,許多人會有的誤解是:是關於產線的品管工作嗎?很輕鬆?

雖然大眾對於這個職業的認知度不高,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沒有這個職業,很多科技與電子產品很難在國際上流通,在各個國家上市,因為沒有人為產品檢視其設計上是否獲得國際法規的認證與符合世界各國不同的規範與要求。

「各國對各產品類別的認證要求多有不同,有分以下幾類:安規、環保節能、無線、電磁兼容,需要有人統整與組織,整理出產品在設計上須符合的需求」劉怡欣說道,這個工作最終目的就是幫助自家產品在各方面都符合國際認證標準,提升產品價值以保護消費者。

雖然是工程師,但工作上運用的能力非常廣泛

雖然職務名稱是工程師,但這個工作應用的能力非常多,從電腦硬體設計、架構的相關知識到外語及專案管理都是需要具備的能力。「其實,除了對電子產品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具備專案管理與溝通能力」劉怡欣笑笑的說。溝通兩個字,雖然說得輕鬆,卻是在業界待了十幾年,經驗豐富的她仍在努力學習的事情。

在工作上實際運用以上能力的案例,她分享以下的經驗:

所有的電子產品都須符合IECEE(國際電工委員會產品測試CB驗證系統)的規定,而規定常常更新,一旦產品不符合新法規,就無法獲得出品的認證。

有一次在電腦的安規上下來了一個新規定,新規定縮小了電腦外殼的孔洞大小,以防止電腦有起火的危險。小孔洞可避免火星飛出造成大火,但缺點是散熱效果不好,且有違現代產品設計的趨勢(大孔洞有助於內部高效運作的零件散熱),對設計上造成很大的挑戰。為解決問題,我們會引用額外實驗數據和零件規格去向認證單位證明電腦本身的零部件不需要考慮起火的危險;另外我們也需要向設計師和行銷部門溝通,解釋新法規的內容來調整原先的設計和銷售策略。

另一個案例是在環保方面,EPEAT(美國電子產品環境影響評估工具)的新規定結合環保和節能,要求伺服器要符合規定,9月強制實施,因此九月前我們要負責完成與各部門的溝通和整合。

關於推薦的書籍,劉怡欣推薦一本關於團體領導與個人成長的書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這本書能讓讀者審視自己的日常習慣和人際間相處的方式,進而改善自己處理人、事的方法,讓生活跟工作都更圓滿                                                                                                                * 除了書,7 habits也提供app版本,能下載到手機,透過給使用者的每日任務,幫助用戶不用讀完厚厚一本書,就能從小地方著手改進自己的生活

積極主動、樂於學習新知是工作必備的態度

當初決定踏入這個行業,雖然和自己大學的專業不相關,但她覺得工程師是較穩定的職業,及需要外語能力,覺得不排斥就去嘗試了。她提到,很多事情都可以進公司後再學,但自己學習的意願很重要!大學新鮮人入這行薪水偏高,但汰換率也高。「一方面是壓力很大,另一方面是你做不來主管也會請你走」。相較之前待過的台企與現在任職的外商,劉怡欣強調,「積極主動、樂於學習新知是在外商工作必備的態度」;此外,在學校就建立做事、學習事物的一套方法能讓自己在步入職場後辦事更有效率。

打破幻想—電腦業真的都很操

「看工程師福利好,那也都是別人之前被操練得來的」劉怡欣苦笑道。「但重點是你在年輕被操練的時候要思考這份工作是不是能幫助你快速成長,而不是傻傻的奉上自己的肝但甚麼也沒學到」。雖然工作忙碌,但她也補充,當工作上的提案有確實幫助到整個團隊或公司,那種建立在成就感上的快樂與自信,是支持自己不斷面對新挑戰的一大動力。

撰文者:Yvonne,接棒啟蒙計畫實習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