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教練」這個詞,你腦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是什麼?
想必大部分的人會回答:運動場上的教練,但,如果教練出現在企業中呢?
孫立倫是一位企業教練。他形容,企業像比賽,員工就像球員,而教練存在目的就是協助他們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更順利。簡單來說,教練的工作內容為協助客戶將願景具體的勾勒出來,以陪伴與支持的角色,協助他們達成目標,因此教練也被稱為Change Agent。
我好奇地問道,為什麼會從事這份工作呢?
他跟我分享了他的故事:因為先前接觸到一堂領袖相關的課程,才發現原來有一份工作是單純支持人成長、陪伴他到想要到達的地方,他覺得這份職業很有意義,也於課程中發現到自己對「人」有熱情,加上本身受過教練的協助,在因緣際會下,從業務工作轉換跑道,進入了管理顧問公司工作,也確立了教練是他終其一身想做的事情。
談到大家對這份職業容易有的誤解,很多人會將教練與顧問或老師搞混,他向我解釋,顧問的工作是診斷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則是單方面授課,而教練與兩者不同之處在於:會激發學員前進的力量,透過定期追蹤成效、深入聊天,協助他做學習與總結。
在敲打著鍵盤輸入訪談內容的空檔,他問了我還是學生嗎?
我笑笑的回答是呀,反問他「會給想從事此職業的學生什麼建議?」
思考了一下他回答,其實教練這份工作並沒有科系的限制,但若是具有商管與心理領域背景的人會較有優勢,可以多充實Coaching的背景與知識、心理學知識,重要的是要具有願意支持與幫助人的心。建議學生可以在生活中設定目標,去體驗達到目標的過程;多探索自己,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累積豐富的生命經驗;還推薦了兩本值得閱讀的書《比賽,從心開始》與《高績效教練》。
他笑著說,「看到一個人的改變」是他在工作中的成就感與快樂來源,能讓自己維持好的工作動機的祕訣就在於:反問自己當初的初衷與出發點,那就是想支持更多的台灣人改變,希望能在他們的生命中創造不一樣的結果。
撰文者:Lily,接棒啟蒙計畫實習生
1 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