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讀書,我想學別的東西」「不想讀書,那你想學什麼,你的興趣是什麼呢?」「我不知道,我就是不想讀書」。
這是一段常聽到的對話,明明學習該是一件好玩、有意義的事,何時變成了痛苦的象徵呢?
自學的脈絡背景
從體制內教育系統畢業,或是已經開始工作的人,開始參加社區大學的課程講座,這是常聽到終生學習「活到老,學到老」;跳脫一般教育體制,重視理念與創新特色課程,如眾人較熟悉的華得福、人文、森林小學等,這是實驗教育;老師錄製影片,學生先行預習,上課以討論、激發學生思考為主的教學方式,這是翻轉教育;將學習場域從教室搬到網路上,讓學習者可以選擇想修習的不同主題課程,如coursera、edx、udacity等,這是新型態的教育共享平台。
以上都可以說是「自學」的概念,從自我能力的加強、對教育體制的反動到學習主體的省思,與近年來科技與教育的結合,學習者得以打破時空環境限制,無時差的接收新知。從以上的例子不難發現,隨著時代演進,自學講究的是學習自主權的翻轉,學習者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與需求透過不同管道去媒合最適合自己學習的資源。
先有動機,才有自學
而隨著自學風氣的興起,除了影響學習者外,當然也直接衝撞了教育現場的老師們,因此當我們將自學對於教育的影響,縮小到學校教育中,學生面對自學這個新世代的必備能力時,是踩在什麼樣的位置?而自學對學生而言,究竟是一種自我精進,學習興趣的激發與自我責任的拾起,還是只是加重學生的負擔,形成一種壓迫,成為一種變相逃避學習的藉口呢?
自學重視的是學習主體從興趣出發去探索去選擇,本身是個其好無比的概念,但當自學這個關鍵字進入學校場域時,我不禁想問,它發揮的效果究竟為何呢?
我想問問大家:「學校教育給學生多少機會去探索與思考他們的興趣呢?」
自我興趣的了解是自學的首要條件,當然這也可以是在漫漫的自學領域中摸索出來,幸運的人可能早就知道自己的興趣,或是在短時間內覺察,但是又有多少人的興趣是在學校教育中被壓抑到內心深處而渾然不覺,以為自己只適合在不斷考試的循環下,找尋自己相對擅長的科目。
興趣何時煙消雲散了?
成績不好的學生,就好比少了一把「交換條件」的保護傘,他們被灑落一旁,像是被隔離分了階級般,上課唱歌會被視為胡鬧,畫課本會被視為破壞課本,上課整理妝髮會被視為不專心,的確,這些行為確實會影響班級經營,但同時這也可能是學生興趣展現的其中一個環節,學業表現不好,至少協助他們探索興趣,即使他們的興趣不見得是妝髮或是繪畫,但我想每位學生都該擁有一個覺察與展現自身熱情天賦的機會。
不曉得是幸運還是不幸,通常在國中階段,這些學業表現不好學生,可能會得到老師建議去參加「技職班」的機會,參加技職班資格的學生有兩種,一種是學科成績好,想學習專業技能的學生,另一種便是對學科不感興趣的學生,這確實是一個提供學生探索自我興趣的管道,但若學生長期待在考試引導教學的環境裡,突然要他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職科,他真的能心如所願的選擇曾埋在內心深處的熱情嗎,還是技職班成了個人價值被打壓下逃避考卷的地方?
當學習內容與興趣可以媒合時,我相信學習的成效便會最大化,課內課外的任何自學也真的都是從「心」出發,不再是為了考試而學。每個人的興趣一旦放對了位置,學習便再也不是一件討厭的事,而是一個充滿趣味,並能展現個人價值的寶藏。
▲作者: Daniel,心理系學生, 旅行愛好者, 接棒啟蒙計劃志工
發表迴響